崂山上清宫石刻

标签:
上清宫石刻崂山石刻 |
分类: 古迹石刻 |


上清宫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是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为粉饰太平盛世,闻崂山道士刘若拙修行有道,遂招之进京,欲留其在京。刘坚求返山,太祖遂赐封其为“华盖真人”,拨巨款修建太清宫,并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即今太平宫)。“上苑”经近10年建设,竣工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之为“太平兴国院”,上清宫竣工早于“太平兴国院”,因其地理位置高于太清宫,又因期在道教文化中上清比太清高一层境界,遂定名为上清宫。
刘若拙受封后主要居于“太平兴国院”,只是按时到上清宫来巡查,晚年又多在鹤山遇真庵静居,故又称上清宫为刘之“别院”。晚清到民国这一段,上清宫曾一度是崂山道教诸多庙场的首席殿堂,曾有不少年在百岁以上的道士,更使外人对此产生神秘感。
2013年上清宫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清宫旁的丘长春词《青玉案》:
“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
又作诗十首,刻在别石”。
“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环。掉舡即向波涛看,化出蓬莱杳霭间。”
“群峰峭拔下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
“青山本是道人家,况此仙山近海涯。海阔山高无濁秽,云深地僻转清嘉。”
“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壁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
“晓日朦胧渐起云,山光惨淡不全真。直须更上山头看,似驾天风出世尘。”
“海上观山势转雄,清高突兀倚虚空。朝昏磊落生云气,变化皆由造物功。”
“重重叠叠互相遮,簇簇攒攒竟斗嘉。眼界清凉心地爽,神仙自古好生涯。”
“巨石森森岭上排,巅峰岌岌到无阶。三秋水冻层冰结,九夏云寒叠嶂霾。”
“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
“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
这十首诗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混元石上,楷书工整,与太清宫10首邱处机的诗相似,字径10厘米。《青玉案》词旁所刻“又作诗十首在别石”即指此石。
金大安己巳年为公元1209年,亦即金大安元年和南宋嘉定二年,此为邱处机题写此诗之年。上清宫与太清宫诗刻均为庚寅年十一月上石,庚寅年为金哀宗正大七年,即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是年邱已羽化四年,而距离别崂山更有二十一年之久。
诗末处石刻“朝真桥 石匠
张伯川、吕直卿、修善甫 至正九年”(刻石的旁边就是朝真桥,桥下即圣水泉),应是后人到此一游之类的刻字。元至正九年为公元1349年,时隔邱诗上石已过119年,邱处机也已逝去120多年。

从诗的内容看,这十首诗似为太清宫所作,但刻在上清宫。而太清宫摩崖所刻之十首诗,又似为上清宫所作,有人说是道士上石时弄错了(见《崂山餐霞录》P152)。出现这种误解,实为一字之差。过去的史料,都将镌刻在太清宫摩崖上的诗句,“烟岚初别上清宫”误写作“烟岚初到上清宫”。这一“别”一“到”,意思全变。再从下面的诗文中,也不难看出主要是对太清宫及其周围景物的描绘,且看第三首:“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这当指太清宫无疑。而下面的诗文则是记述他自上清宫沿八水河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及对太清宫周围特别是蟠桃峰的描绘,最后当然不会忘记借助仙山宏扬道法。
对邱处机的诗,清代文学家阮云台称其“清真平淡,多可讽颂。”今从咏崂山的四十首看,确是恰评。大师的遣词组句工夫出神入化,人所难及。颇有太白之遗风。是历代吟咏崂山的诗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也许是上清宫明霞洞一带十足的仙气,陶醉了这位大师,使他情不自禁的吟出了“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的心声。突兀的奇峰,嶙峋的怪石,无涯的碧海,离合的云气,变幻的岚光令大师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赞誉之辞,溢于言表:“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壁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通篇诗章将崂山描绘的宛若九霄仙境。而如此仙境何以不能名扬四海呢?邱也道出了它的缘由:“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原来是地理位置问题,交通不便的原因,致使游人罕至,举世鲜闻。

下面是刻在太清宫的丘处机十首诗作,可对照阅读。
迷人的仙境,加上阴雨连绵,使邱在上清宫、明霞洞连住多日,终于在雨停后的一天清晨,由上清宫赶往太清宫,这段过程在太清宫诗刻中写的非常清楚“烟岚初别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蒙。”这应该是说:雨停了,天刚蒙蒙亮,就上路了。下山以后,还没有吃早饭,先坐下来观赏一下瑰丽的山海奇观。
为什么能在山上住这么长时间呢?诗中也有交待:“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原来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大师又开了个玩笑,说可能是因为我来得太少了,所以老天有意要留我多住一段时间。
“路出海涯山曲,怪石乱峰嘉木,
”嘉靖癸巳九月二十六日同蓝田同来,词曰《如梦令》,陈沂书”
在石刻的旁边还有几个字,“小道张無鈌”。“無”字辈,应是金山派孙玄清的第四代徒弟。在上清宫后面的石刻《孙真人紫阳疏》弟子署名里,有张無鈌的名字,当时辈分还挺高。

野云道人的诗一首:“千里追寻到海山,红尘不染伴林泉。自从得圣传神药,壶内阴阳不往还。”应与道士炼丹有关。
在上清宫院外东北角一石崮上,刻有一篇排列和大小不尽规范的文字:“王戈庄七十五亩一卜(分)一石(厘)九毫,蒲里町十四亩二石(厘)五毫,石人河五十九亩七分三厘,围彪庄场园一所宅基二处一亩二分,东葛村共地一百九亩,龟王观十四亩,石原町九卜(分)三厘八毛(毫)外有菜园七亩,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量清共计二百七十三亩十石。座落在地册上。”(括号为作者所加)。相当于现在的田亩地契文书,字迹清楚,叙述明白,刻录时间为嘉庆15年(1811年)。
元廷祐四年(1317)《重修上清宫碑记》石碑一通,已残。
"天下太平"
后一篇:崂山太平峰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