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的培养教学案例
(2018-12-15 19:07:19)
标签:
教育 |
数感的培养教学案例
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案例背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数学的十大核心素养,数感就是其中的一个素养,并把它摆在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的问题。所谓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数感: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2、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掌握数量关系;3、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描述】
例题:三年级下册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一)
课本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静静一家三口在欢乐宾馆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是267元,请问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呢?
师:从图中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生:住了3天,住宿费一共是267元。要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元。
(二)
师;问题中“大约”什么意思?
生:需要估算不用算精确值。
师:根据“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怎样列算式呢?
生:267÷3≈
(三)
师:如何来估算呢?
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来算。
生1:将267看成300,答案是100元。
生2:将267看成270,答案是90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有道理,那么同学们哪一种更合理呢?
生:根据精确值可知答案应比90元少,比80元多,将267看成比他接近的几百几十数计算的估算方法,答案更接近精确结果。
……
在这道如此灵活有发散思维的题目面前,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是对的呢,该怎样选呢,会不会选错方法算错了呢?为了保证准确,还得精确计算检验。越是灵活,许多学生越是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可见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足的,数感没有建立完善。教学中应该做到有计算就有估算,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正好相反。对于数感的培养,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案例反思】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那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数感: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2、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掌握数量关系;3、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对前两点已经有了基本的感知,所以估算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突破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这三中培养手段要逐步推进,相辅相成,它需要教师在长期在长期的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那么学生的数感才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