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之《大学研习报告》(6)
(2014-02-26 09:39:39)
标签:
教育 |
看下一节经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前面一节是“知所先之榜样”,这一节是“知所后之成案”,意思倒过来再说一遍,让我们对先后的次序更加的明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从格物说起。前面一节说格物,是讲的修行,修因。这里倒过来讲,物格,物格是讲证果,修因证果。物真正格了,一直到最后天下平,天下平是天下太平,就是实现现在国家所提倡的和谐世界。
先看朱子的解释,他在《大学章句》中说道:“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他讲物格的“物”,是物之理,宇宙万物的道理。“格”是穷尽,就是完全通达明了,所以“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对万物的道理没有一样不明了。知至,“知”,前面说是知识,知识要扩充,知识到了至的地步,“至”是圆满,所以说“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我们所能领会的,所能知道的这些知识,都能到达了究竟圆满,就是所谓的无所不知的地步。“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朱子认为知识到了圆满,无所不知,譬如说这宇宙中外层空间的哪一个星球上有什么原子、什么粒子,粒子是怎样运动的轨迹,等等,全部要知道得清清楚楚,这叫“知既尽”,“尽”是没有不知道的,这样才叫做“意可得而实矣”,意念才能达到实实在在的地步,也就是到诚意的地步。“意既实”,就是诚意之后,“心可得而正”,才能到正心。接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顺理成章。
这样的解释,让一般人听起来望洋兴叹,想想自己这一辈子没有指望能做到诚意正心,至少我是不行。因为要做到对于宇宙所有的道理都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知无不尽,无所不知,到这个地步,才能有诚意正心,否则意就不诚,心就不正。这个事情,大概除了佛和法身大士菩萨以外,佛以下的凡夫是没有指望。所以在这一点上确实朱子的见地不如王阳明、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的见地正确。
朱子又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这里是把前面的经文,“修身以上”,是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联系在一起,属于明明德之事,这是对自己而言的,自明其明德。“齐家以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新民之事”,这是对人、对一切民众,也明其明德。一个是自己明明德,一个是帮助别人明明德。朱子把这两条分开来讲,他的观念中,明明德之事和新民之事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王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特别指出来,不可以把明明德和新民看作两桩事,它们是一不是二。实在讲,修身以上,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是一桩事情;齐家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桩事情。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四桩事情,也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圆满了,八桩事情都圆满,一即是八,八即是一,知见要圆融。
底下说:“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物格,而后知至,用朱子的说法,是穷尽物之理后,推极扩充自己的知识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这才是知所止矣。知所止,前面讲过,是说志有定向,就是立志了,这个志向是圣人的志向。事情确实,如果说等到穷尽物理、无所不知的地步才能立志,那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就说不通。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穷尽物之理,无所不知,难道他就不能立志了吗?自己虽然知道的很浅陋,明白的道理很少,但要先立志,然后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而明理,扩充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明明德。朱子说“意诚以下”,是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得所止之序”。“所止”,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要有次第,循序渐进,是从诚意开始的。这是朱子的解释。对照蕅益大师的注解,钱穆先生曾经说过,“读朱子的注解必须要对照其他大家的注解,读其他注解方知朱子注解不妥当的地方,也方知朱子注解精详的地方”,我们也认为是很有道理的。
看看蕅益大师是如何注解此段的。大师说:“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第一个名相,就是讲格物。什么是物格了呢?蕅益大师讲,“我法二执破”,这个物才格。“我法二执”是讲我执和法执,这是佛法里讲的名相。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注解有《补注》,将蕅益大师所说的名相进一步作详细的注解。补注中说到:“真如之体,不变而随缘。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而为人,随善恶净染之缘而为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故皆无自性,当体即是真如。不知是义,而妄执有实人,即为人我执;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我执者,谓执有自性也。能破二执,即得二空。《金刚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人我执也。又云:‘菩萨应无所住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破法我执也。”这一大段是补注蕅益大师的注解,注得非常好。
江谦先生通儒通佛,是民国年间的大教育家。他在这里解释什么叫做破我法二执?先讲到真如,真如也叫自性,也叫法性。儒家用道,用天命,乃至说到明德、至善,等等。所说的名相不同,但都是指同一桩事情。真如的体就是本体,“不变而随缘”。不变,是自己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有动摇,无有生灭。但是随缘,缘是指一切的境界,有人、有事、有物,就是佛法里讲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种种的缘都在变化。真如之体就在这变化当中依然保持不变,而不变当中又能随缘,随缘而现相,现出宇宙的面目。这里讲到随两种缘,现两种现象,这是给我们分析宇宙是怎样来的,人类是怎样来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宗教家、科学家在探索的。
佛法里讲的简扼明了,一语道破人类和宇宙的本源,这是真如之体,“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就现出人来。人,代表着有情众生,当然动物、六道的众生都包括在内。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是讲肉体、身体,是物质。受、想、行、识,这是精神。受是感受,想是思想、念头,行是造作,识是妄念、妄心,所谓的八识。有五蕴的缘,就能现出人这样一种现象,人类是这样来的。所以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
法,是讲人以外的一切现象,是真如之体,随善恶净染之缘而变现。善恶、净染是相对,有相对的境界,就称为法。所以宇宙和人生,不是说有一个造物主在那里创造,完全是心性变现出来的一种现象。说到根本处,我们又问为什么它会变现?这个根本处,是前面我们讲的,弥勒菩萨给我们做了一个报告,讲宇宙里面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怎么来的。他告诉我们,“举手弹指之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弹指之间,不到一秒钟,就有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我们只能觉察到非常粗的念头,很细的念头就觉察不出来了。弥勒菩萨、等觉菩萨能觉察出来,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觉察得到。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在弹指之间,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三十二亿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这么多念头。每一个细念头都能够形成宇宙的物质世界,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是讲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面同时就具备了精神世界。这里讲的人和法两种现象,就在这一念中产生,叫一时顿现。没有演变,一时顿现。可我们却看到宇宙在演变,人也在演变,有生老病死。这种现象又是什么呢?是因为念念在相续。弥勒菩萨讲“念念成形”,没有说一个念,是一念接一念,念念都成形。形成的宇宙念念当中都在相续,就形成了演化的过程。念头停住不下来,如果一秒钟弹得快一点,就是一秒弹四下,一秒钟就能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停不下来的,每秒钟都是这么多念头,念念都在成形,都形成宇宙,形成我们人类,形成有情、无情的众生。
看起来好像宇宙在相续、在演化,人类也在不断的生老病死,众生也在不断的成住坏空,其实那是念念相续的相似相,不是真实相,这是说出宇宙的来由。所以佛家讲,一念顿现,念念都是这样,就在当下这一念,没有第二个念头,当下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念头,只有这一念。这一念时间非常短,顿现了,又顿灭,立刻第二个念头又顿现。宇宙就是这样的顿现顿灭,顿灭顿现,念念相续。我们没办法看到这样的事实真相,只有登到八地菩萨,证得这个境界,告诉我们确实如此。
为什么它在这里相续?相续的动力又在哪里?问得很深。这里讲到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念念在生灭。是什么动力在推动呢?因缘和合,因为有因有缘,就会有果报。这个动力,就是因果相续的动力。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它能推动整个宇宙的行成、演变、发展。念念相续,就是因为有这个因果的动力。对凡夫而言,这叫业力,业力推动。前一念所现的境界,凡夫见到之后,立刻根据前一个境界就生第二个念头,生第二个念头,就叫业力。第二个念头一生,立刻又现出境界了,这个境界跟前面一念的境界是两个境界,互相没有关联,但是它有相似,因为第二念是依据第一念所现的境界而产生,所以会相续、延续前面一念的那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宇宙人生就在相续。这就是因缘和合,是最根本的因缘。
因,是起心动念。缘,是念头一动起到的境界。境界为缘,无明是因。佛法里有一句话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宇宙是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本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都是念头所变现的。这个念头一灭,境界都跟着灭了,也就是说宇宙没有了。没有之后,后一个念头又生了,宇宙又现了,只是生灭的速度太快,没办法觉察到,还以为它真有。像我们看电影似的,看电影的时候,你看到电影的境界在不断的相续,真有。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境界是假的,你去看看电影机后面的底片,一张一张,前一张跟后一张不相关联。只是因为它的生灭速度很快,底片换的速度很快,所以你才以为它真有。那是假相,“虚妄有生”,所以生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故皆无自性”,因缘和合的一切现象都没有自性。
根本的因缘和合的道理,很难体会。我们看看周边的环境,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譬如说,一本书,是一个物体,它是因缘和合,它是由硬壳的封面,加上里面的纸张,加上印刷的这些字体,就合成一本书。可是,如果把这本书拆开成为一页一页的,拿的就是一页纸,你不能说它是书,它只是一页纸。这些不同的页钉装在一起,就成为一本书,这叫因缘和合。所以书没有自性,没有一个东西叫书,你拿出来一本给我看看,你说这本书里面哪一页是它自己本身自性,叫做书呢?都不能叫书,合起来才叫书。所以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才有物质现象的出现。所以说它是虚妄,它没有自体,是无我的,无我是没有主宰。没有主宰,没有自性,可是“当体即是真如”。因为这本书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刚才讲的,是我这一念顿现出来的,是我心中所现物,没有离开我的自性。不仅书如此,一切万物都如此,所以当体就是真如。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假若佛不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怎么可能体会到这个真相。“不知是义”,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而妄执有实人”,妄执是你虚妄执著,执著真有个人。
像你见到我这个人,名叫钟茂森,你说,真有钟茂森,我明明看见了,眼看得见,手摸得着,怎么能说没有?怎么能说是虚妄?佛告诉我们,人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一个东西。色受想行识,色是我的身体,受、想、行、识是我的精神,身体的物质跟精神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身体又有不同的器官,不同器官又有不同的细胞,你说这里面哪一样东西是我钟茂森的主宰?你说眼是钟茂森的主宰,眼睛挖出去了,钟茂森还是不是钟茂森?你说钟茂森的心脏,心是主宰,现在医疗技术发达,可以做心脏移植手术,把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钟茂森的身体里来,试问一下,现在我是钟茂森?还是张三?还是李四?这样一看,身体哪一部分都不是钟茂森的主宰,它没有自性。更何况钟茂森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我当下这一念所变现出来。只是因为念念在相续,你才看到钟茂森在相续这个假相。所以你会妄执,妄是虚妄。本来没有,是因为执著才看到好像有,以为真有个实实在在的人,这叫人我执。以为真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实体的意思。
“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人是如此,其他万物都是这样。凡夫既执著人体是实在的,又执著外面环境、一切事物都是实在的,这叫法我执。以为万法都有主宰、都有自性,实际上没有。佛家讲的,观法无我,这是正确的观念。人也好、法也好,都讲我执,这个“我”是说自性。所以我执者,是只有自性的意思。把这两种执著破掉了,就得到二空,人空、法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特别讲的,就是帮我们破执著。什么叫破人我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叫无人我执。“人我”是指有情众生,没有我的相,就是没有主宰。我对面是人,他对面对立的这种个体,叫人相,没有;也没有众生的相,也没有寿者相,寿者是寿命,时间的观念,没有。把这些放下,叫做破人我执。
又说,“菩萨应无所住布施”,布施是帮助一切众生,布施里面不能有所住。有住布施,就不是菩萨了。一般凡夫也有慈善心的,也能做很多慈善事业,也是布施,但不叫无所住布施。无所住,是不住色。色是指物质,眼睛所对的这种境界,眼见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声是耳根相对的境界,香是鼻根相对的境界,味是舌根相对的境界,触是身根相对的境界,法是意根、意识相对的境界,都不能住。那什么叫不住?以为它实有,就住了。你能见它是空的,没有自性的,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才有的,你能明了而去行布施,这叫无住生心。生什么心?帮助一切众生的心。简单地来说,就是用清净的心去行布施,就能破法我执。
能如此修行,我法二执都破了,这时候物就格了。物格,这个境界讲的是你入法身大士,修因证果圆满。格物是说修因。凡夫一开始就做,但远远没达到圆满的境界,到这里已经是圆满了。格物格到尽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的,“不为物转,便能转物”。所谓“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法身大士都称为如来,他们不为物转,就是一切的境界都不能转动他,不会让他起心动念,更不会分别执著。有这种功夫,就能转物,就是能控制住自己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能随顺一切众生来行教化,教化就是布施。转物就是度化一切众生,而且是度尽一切众生。心一转,境界跟着转,一切法是心想生。见到的境界,便是一真法界;见到一切众生,便是如来。这时候不就是天下太平了吗?
物格之后,后面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同时转了。天下平,讲得小了,是宇宙太平,一真法界了,《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讲的极乐世界就现前了,哪一个众生不是如来?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圆满的明德,都止于至善,这是转物转到极处了。蕅益大师这里说的,是用大乘圆教给我们开解《大学》中的义理。这个道理明白以后,要转,下手处还是先转自己内心的烦恼,一点点转。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道理可以突然明白了,顿悟,但是在事上得渐修,就是一点点来。先从最初的烦恼,贪瞋痴那里开始转,欲望那里开始转,转内心的这些欲望烦恼,慢慢转,但是你很明白,“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内心烦恼转了,境界就能转。转到极处,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境界没有一切染污,同归一真法界,正所谓《华严经》里讲的,“情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物,格到了圆满。
以上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物格”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用圆教的义理来分析。这里讲到的我法二执都破了,才能说“物格”了,“物格”是圆满的格。格是放下、格除,格除了妄想、分别、执著。当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以后,我法二执都破掉了,就能真正见到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这个境界里,能做到不为物转,可以随一切众生的心想,来示现众生喜好的形相,来度化他们。正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讲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者,就能现什么身而为说法。
知至,蕅益大师说:“知至者,二空妙观无间断也”。“二空”,就是人空、法空。我、法两种执著破了,就证得人空、法空。没破我、法二执之前,我们用的是心、意、识,用自己的意识来分别,然后用第七识来执著,第八识落印象。到现在妙观成就,就是能看破宇宙人生都是虚幻,梦幻泡影。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就能放下了,放下我法二执,转识成智,这时候就称为“知至”。“至”是圆满的,这个至和“致知”的“致”是两个字。这里讲的“知至”的这个“至”,是至高无上的“至”,圆满的意思。致知的那个致,是在修因的阶段,还没有到圆满,到这里是圆满。智慧、妙观没有间断。
下面讲意诚,“意诚者,由第六识入二空观,则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法也”。我、法二执破了以后,妙观成就。妙观是二空观,人空、法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你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境界是有,但是幻有。实际上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的现象,是念念相续产生的相似、相续的现象。这时候第六识就转入智慧,这个智慧叫妙观察智。妙观察,是观察前面加个“妙”字,是什么意思?你观察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知道它是梦幻泡影,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会去执著,也不会分别,甚至不起心动念,这是妙。第六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了;随之,第七识也转了,不再用执著;第八识也转了,不再用分别、执著了,就不再用起心动念、妄想。这里讲“第七识不复执第八识之见分”,在唯识学里面讲,八识每一识都有见分和相分,第八识的见分是能起心动念的,相分是所起的这个现象,所以第七识不再执著能起心动念的这个妄心,也不会执著起心动念所现的相分,这是破我执、法执。
底下讲心正,“心正者,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第八识舍赖耶名;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第八识舍异熟名,转成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这里讲的意思是很深,要有佛法唯识学的基础,对这一段就能够理解,我们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说明。这里解释正心,当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无我执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这两个识不用,也就是不分别、不执著,转识成智,一转一切转,第八识也转,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舍赖耶名”就是转阿赖耶识。这个转,具体来讲,是当第六、第七识舍掉我执之后,第八识就舍阿赖耶识。能、所这两分,从能分别、能执著、能起心动念的那方面来讲,这叫我执;所分别、所执著,起心动念所现的相,这是相分。能、所两边都舍掉,第八识就舍阿赖耶,“舍异熟名”。“异熟”,是因果的意思。异熟,就是所谓的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处而熟。异时,是不同的时间才成熟;异性,不同的性质;异处,不同的地点。这是讲三世因果的成熟,不是一时、一性、一处的成熟,这叫异熟。这讲的是现象,所生的现象。能生的妄心,所生的幻相,通通转了,转成庵摩罗识。庵摩罗识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意思叫白净识,就是指真如本体,这里说“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这是讲到真如本体。简单的说,你回归本性,转识成智,不再用妄心,用的是真心。《大学》中讲的,明德完全显明了,至善完全圆满,得到了,心就正了。这个心,何以谓之正?转妄心为真心,才叫正。妄心就不叫正,真心才叫正。
“身修者,第八识既成无漏,则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皆无漏也。”身修是讲我们的正报。因为第八识已经转了,转识成智,转成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纯粹是智慧。一转一切转,“则一切五阴”,“五阴”是讲有情众生,色受相行识叫五阴,像我们人体是五阴身。“十二处”是讲六根和六尘,这是讲物质。除了意根以外,其他都是物质。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能接触的器官,六尘是所接触的境界。“十八界”,是在十二处、在六根和六尘基础上,再加一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识,叫六识,总共十八界。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境界都转成无漏、清净、无烦恼的境界。这个身就是法身,这真叫做转凡成圣,法身现前,这个时候叫身修了。
底下说,“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依报,依报也圆满。一身清净,这是讲正报。身是我的身,我的身清净了以后,就是转识成智了,“多身清净”,多身是指一切众生,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他们的身也清净了,也跟着我转识成智。身,不仅包括有情众生的身,也包括无情众生的身,山河大地,一切星球,宇宙万物,都清净了。“乃至十方三世”,“十方”是讲空间,无限空间中的众生,这个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宇宙中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呢?就是宇宙万有。“三世”是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通通圆满清净。圆满清净,就是成佛了。也是《华严经》里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一起成佛。当我成佛了,一切众生跟着我一起成佛。
有情众生成佛了,无情众生不说是成佛,说转成一真法界、极乐世界,转成佛净土。在此境界里面,有情和无情的众生是一不是二,所谓身土不二。所谓身,是说依五蕴之缘而生的现象。所谓土,就是一切的万法,是依染净善恶的缘而生起。这些都没有,都转成智慧身,法身。说不上什么是有情、什么是无情,有情、无情是二,到此地步,是不二境界,入不二法门。所以极乐世界一切的树木、花鸟、宫殿,包括里面的有情众生,菩萨、罗汉,全是阿弥佗佛法身,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圆融一体,叫法性土。这个时候,不仅是家齐、国治、天下平,而且是宇宙归于法身。
《大学》里讲到的,讲到究竟圆满,就是圆满成佛。这桩事情听起来太难了,其实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难在放不下。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些东西障碍了我们自性的明德,障碍了我们的法身。其实,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清净法身,具足明德,毫不比孔老夫子、释迦牟尼佛少一点,只是他们能放的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放不下。有妄想,心就不正;有分别,意就不诚;有执著,知就不至了,不能致知。这桩事情不需要像朱子所说的,我们要穷理,就要把知识学问都学到圆满才能实现。
在历史上,中国唐朝出现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第六代祖师。这位祖师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一个字都不认识,现在讲是文盲。他何以能做祖师呢?他的功夫就在于能放下。他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听法,听《金刚经》,听了半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全都放下了,不再分别执著,也不再起心动念,他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当下就圆满,成佛了,他的真心现前了,禅宗叫明心见性。儒家叫明明德、止于至善,他做到了。
五祖忍和尚给他做证明,因为六祖惠能大师讲了一个报告,他明白之后,向五祖报告自己的体会,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是想不到,原来自性本来是清净。这里讲的,十方三世圆满清净,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自性本来没有生灭,而且人人本来具足的,释迦牟尼佛具足,孔老夫子具足,六祖惠能大师具足,我们每个人也都具足,没有丝毫欠缺,大家是平等的。而且自性本不动摇,动摇的是妄心,起心动念是妄念。自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动摇呢?虽然本来无一物,自己空寂,没有任何的形像,但是它能生万法,作用是现出宇宙一切现象,是宇宙的本体。五祖听完六祖的汇报,给六祖鉴定,告诉他,识得心,即是天人师、佛,即是大丈夫。六祖惠能大师做到了。
六祖大师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和六祖惠能大师是完全不一样的示现,六祖大师是没有知识,释迦牟尼佛,就像朱子说的,穷理,他要学,推广自己的知识,所以他十九岁出家,到各个宗教、各个学派的大德那里求学。释迦牟尼佛很聪明,又很好学,而且是太子出身,大家见到他肯定乐意教导,很快他就把各宗各派的知识、技能都学到手了。可是他发现,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放下,反而成了所知障。他并没办法解决生死大事,没有办法真正能夠完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因为他有所知,就有所不知,这叫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到恒河边上找到一棵大树,后来叫菩提树,在树下打坐,把生平所学的通通放下。他十九岁出家,到三十岁悟道,学了十二年,那真叫知识渊博。可是到最后,他全部放下,入更深的禅定。在这个境界里面,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他就大彻大悟。悟了以后,说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的有八十卷,再加四十卷,分量很大。义理和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之后说的五句话完全是相同的。六祖惠能大师和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平等,都是成佛的境界,可是示现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有知识,穷理,一个是一点知识都没有,这说明,要真正做到明明德、止至善,这桩事情跟学和不学没有关系,只要能放下就行。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清净法身。这里讲到的物也格了,知也致了,意也诚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平了,都得到了。关键是我们肯放下。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必须要给他讲道理;不讲道理,他不肯放下。讲道理的目的是放下,不是执著在这个道理上,否则又增加执著,反而离道越来越远,那明明德,这一生就没指望。所以讲道理,讲明宇宙人生真相,是格物的意思。明白了以后,关键是肯放下。
格物,既包括看破,又包括放下。蕅益大师讲,着重在看破,所谓唯心识观。印光大师和王阳明先生所说的格物,着重在放下,放下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正其不正,以归其正”。这两种说法,是一不是二。看破和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也能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下手处就是格物,就是致知。
这里把第一大段蕅益大师指出的性修旨趣就讲解圆满了。这一段关键是让我们明了每个人自性本具明德,而明德和亲民、止于至善,是一不是三,不是三纲,而是一纲。大学之道,就在明其明德。自己跟众生是一体,自己明明德,众生也跟着明明德,这就是亲民,就是止于至善。下手处最重要的,格物致知。现在这个阶段,格物从哪格起?格掉我们的欲望,格掉我们贪瞋痴慢的烦恼,先从这下手。明理,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才能恢复我们自性的良知、智慧,真正达到诚意正心,这就是修身。身修了,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水到渠成。
详示妙修次第
第二大段,蕅益大师判成“详示妙修次第”,这是给我们详细的开示妙修次第。前面着重在性德上讲,这里着重在修德上讲。修德是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次第,可以分成三个段落。第一,“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第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第三,“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下面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