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爸读绘本】让灵魂尖叫的美食——读《树洞小人儿史努豆》随感

(2015-06-10 22:48:23)
标签:

儿童文学

绘本

育儿

教育

分类: 多爸读绘本

20150608

http://s2/mw690/003WIbWigy6SXMh38XL51&690

 

 

68日睡前半小时,父子两人都坐在床上,一起看书。和以往共读绘本不同之处是:多多看短篇小说《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我看《还孩子幸福的童年》,各看各的,互不干扰。此时此刻,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弃妇心态】

 

最近几天,多多不再缠着我读绘本了,而是自己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今晚,半个小时,看了44页《树洞小人儿史努豆》,距离133页的故事正文仅剩下8页了。这是多多独立看完的第一本文字书,虽然每一页只有100300字不等,虽然断断续续有10天的跨度,虽然字里行间还有大量生字,看书是连猜带蒙。

 

孩子逐渐扔开父母这根拐杖而独立行走了,对此感到高兴。同时,作为拐杖,有深深的失落。孩子的阅读,从亲子共读到亲子伴读,最后是孩子绝尘而去,看到了孩子的进步、看到了孩子朝着预设的目标快速前行,也看到了自己被遗弃的“归宿”。

 

最近几日和书友们聊天,形成一个共识:0-6岁的亲子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和孩子一起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品味。真正大量的阅读,还必须等孩子自己去实践。

 

 

【从雅诺什到雅诺什】

 

《树洞小人儿史努豆》是耕林童书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系列中的一册。全书16个故事,篇幅在20003000字左右,文字简练,适合4-6岁亲子阅读,也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

 

“雅诺什是德国当代著名的经典儿童读物作家、画家。“雅诺什绘本系列”在欧美家务呼啸,几代人口耳相传。“(摘自阿甲老师的后记)。雅诺什的10本绘本在1999年由春风文艺引进出版,成为大陆最早的一批绘本,可惜遭到冷遇。

 

我和多多遇到绘本,源自2010年左右朋友送了一套《我的第一本雅诺什》(系列9本),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9年引进。当时,根本就没有早期阅读的概念,凭着直觉,临睡前和孩子一起共读,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将近一年。这套书,和《可爱的鼠小弟》一起躺在了角落里,成为多多书架的起步。

 

如今,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独立思想主导下的阅读越来越熟练,多多渐渐可以看一些简单的文字书了。现在,又遇到了“雅诺什”,似乎是上帝刻意的安排。

 

从“雅诺什”到“雅诺什”,经过螺旋发展,作为家长,从台下到台前,再渐渐退往幕后,和多多一起经历了难忘的五年共读的美好时光。无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以加速度前行。此时遇到的“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第一辑),恰恰最是适合处在从绘本阅读到文字书阅读转型期的孩子的阅读需要。

 

刘绪源老师在序言中引用了鲁迅先生重视翻译引进外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例子。鲁迅“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

无论是嗷嗷待哺时撕扯的布书、卡片书,还是独立阅读后的短篇、中长篇小说,作为家长,耐心扮演点灯人的角色,把当代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孩子,耳濡目染下,一定会亲子共成长。

 

 

【对待绘本的几个态度】

 

纯属巧合,近几日连续和不同朋友交流时,都说到阅读这件事。各种观点做一个陈列,不作评价。

4日下午,一位作家、课外作文老师说:“小学生看绘本,可能不会写作文。绘本中都是短句,不能完整表达意思。”

5日傍晚偶遇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阅读爱好者说:“我们学校低年级每天都有阅读课,当孩子自由阅读时,不允许看绘本,必须看完整的一本书。”

7日下午和童书编辑交流,说:“绘本中有大量的图片,读图能力的培养是绘本特有的收获。”

 

以上三个观点,站在各自立场上,不能简单评判谁对谁错,可能在不同语境下都有道理。同时,也必然难以说服每个人。

 

陪多多看了几年书,对待阅读,也有一些直观的体验和小思考。我的想法是: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读书。也就是说:养成阅读习惯、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多看世界优质童书、纯粹阅读不抱功利目的。

 

 

【顺时而为】

 

近日在看陈会昌教授译校的《还孩子幸福童年——偃苗助长的危机》一书。感触良多。

作者戴维·艾尔金德博士敏锐地观察到,“美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一种错误地追求年幼儿童快速成长和无止境地开发幼儿智力的倾向,并于1981年写成了这本书,向社会大声疾呼:不要给年幼的孩子们太大的压力,不要偃苗助长!20年后,他发现,这种势头不但没有得到阻止,反而变本加厉,愈益严重。因此,本书一版再版,作者也不断地根据社会变化,加进新的内容。至今,该书在世界各地已售出30余万册。

 

书中的情况,和当下的中国何其相似。而绝大部分家长,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名义,一边痛苦着、紧张着,一边乐此不疲地偃苗助长着。今年,本地教育部门再次强调公办学校不招收择校生的政策。于是,著名的民办小学(其实就是私立集中营)“**桥小学”的报名人数,据说,涨了10倍。原来上考前辅导班包过的学员,今年也名落孙山了。

 

 

跑得早不等于跑的远。研究表明在美国顶级的数学研究机构中,东方留学生全面落后。

把孩子当做“植物”浇灌,是农业文明的思维。把孩子当做“原材料”,是工业文明的思维。现在都是高技术、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了,为什么不能把孩子真正当成独立的生命体看待,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简化版的大人)?

作为独立的生命体,自然有其成长的客观规律。一日三餐,各有各的吃法,总不能把中饭、晚饭都放到早上拼命填吧?!

 

作者认为:“在当今社会,长大成人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正如我们所知,成长发生在与年龄相关的一系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在智力能力、情感依恋和社会关系方面产生巨大变化。要详尽地阐述这些新能力的错综复杂关系是一个漫长且审慎的过程。当儿童被迫成长得太快时,重要的成就会被忽视或越过,这可能在以后引起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我的解读是:很多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都能在儿童期找到根源。其中,“偃苗助长”式的匆忙的孩子,长大后存在各种心理疾病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看完这段话,随手写下了8个字:“顺时而为、因时利导”。

以阅读为例,什么时候就看什么书。

 

绘本的营养,正好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阅读需要。经典绘本,就是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专门为孩子们订制的、并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绘本的作用,不在于功利目的。学校教育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家长们习惯用有用没用来评判纯粹的阅读。绘本阅读的各种作用排序中,“有用”恰恰排在最末的。情感沟通、阅读习惯、读图能力、人际交往等,都是优质绘本承载的厚度。

 

绘本的读者,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哪怕简单如《我的第一本雅诺什》,或者更简单的《可爱的鼠小弟》,为什么不能出现在小学课堂上呢?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最基础的,就是阅读的快乐。能否从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得高级情感体验,这比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循循善诱”重要得多。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因其生理、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对阅读会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家长,我们努力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人”,把最合适的放在书桌上。就像此时,多多适合于看雅诺什的短篇小说了。

 

阅读的深度,需要匹配度。无论是文字、画面还是思想内涵,一般而言,大体可以排一个梯度出来。顺时而为,最主要的是能够提供最符合孩子年龄的书。当然,什么是合适的书,要听专家、老师的建议,又不能简单盲从。面对日益丰富的儿童文学出版市场,未必每个在职幼儿园、小学老师都能大量阅读最优质童书的。

 

艾尔金德教授写道:“一旦孩子表现出已经拥有掌控自己进食和排便的能力并且受到鼓励,这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相反,在孩子具备必要的运动能力之前,如果强迫他们自己吃饭或自己上厕所,就会有尴尬的事发生。尴尬的事与父母的批判加在一起,就会在孩子的自主意识刚刚崭露头角、需要保护的情况下加剧孩子的羞怯和怀疑感。”

由此联系到阅读,特别是课堂上的阅读、写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会否遭遇如上的类似情景呢?当能力尚不具备或尚不熟练的时候,就被强灌入各种品质一般的营养液,被催肥、被偃苗助长了,由此,不是增强,反倒是抑制了自主意识的培养。

简单地把所谓有教育意义的文字书放在孩子面前,以阅读课程的名义否决掉阅读的快乐,个人以为,会造成孩子讨厌阅读、恐惧阅读的后果。至少,在我的朋友圈中,已经有好几个小书虫上了一年级后说:“我讨厌语文课”。

 

 

 

“让灵魂尖叫的美食”是《树洞小人史努豆》中的一个故事的标题。多多一开始以为是一个害怕、沮丧的故事,理由是“尖叫”。自己看了没多少时间,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快乐的故事。“灵魂”、“尖叫”、“美食”这些简单的字词,就像是砖块。如何把字词串联成句子,并了解其中的意思,是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任务。这个过程,自有其规律,也会自我成长。如果把字词比喻成符号,也就是编码的过程。对于符号的再处理,这涉及到加工整理、重新编码、抽象思维的高阶智力活动,有其阶段性特点。从多多对于“让灵魂尖叫的美食”这句话的理解过程、自我学习领悟的结果看,大人不用太过焦虑孩子是否掌握阅读技巧这件事,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断断续续写完上述文字,已经是两天后了。

照例,睡前半小时一起阅读。今晚读的是《斯洛格爸爸》,2000年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大卫·阿尔蒙德的短篇小说。多多看了一会,不想独立看下去了。原因可能与比较压抑的故事情节有关,不如《树洞小人史努豆》那样生趣。

孩子,没关系,那就读给你听,两个人一起指读。在阅读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直线道路可走。美丽的螺旋更加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