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
(2020-07-15 16:53:06)《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出示“塞”的读音。学生读出并组词。出示一组边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荒凉,孤寂,辽阔。让学生谈谈看完图片的感受。
在古诗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孤烟、烽烟连天、黄沙漫天、荒草连连、长河落日……)
边塞的环境是荒凉气冷的,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请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板书:秦朝——汉朝——唐朝。
战争从秦朝至今连绵不断,战火一直在燃烧!无数征人戍边不归!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对于亲人来说,白发苍苍的父母,仰望边关的明月(
);请老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的明月(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的明月(
)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课件出示“匈奴河南之战”和“匈奴漠北大会战”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板书:
《出塞》(唐)王昌龄
战争:秦朝——汉朝——唐朝
明月:边关——家乡——亲人
停止战争,呼唤和平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这首描写古战场的诗词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让四年级的学生理解那种悲凉辽阔有难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了一组西域边塞以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图片,直观感受回味古战场的氛围,然后再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
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
读字词,再回味想象图片的画面,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
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然后出示一组“明月”的诗句,再领略明月在诗文中的象征意义——思念家乡和亲人,再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出示一组“边塞”诗句,再以丰厚的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边塞战事。教师再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