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2019-12-03 11:45:47)《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地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习要求。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地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2.教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的课文。(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1)课件出示词语,借助资料,正确认读生字。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2)游戏:用手势表示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词语。
背诵
背包
圈出
羊圈
请同学们用音调手势来表示“背、圈”的声调。
课件出示:
背:A.bèi
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A)得滚瓜烂熟了。
她背(B)着一个精致的挎包在街上散步。
圈:A.qun
石块在水面激起一圈(A)圈波纹。
猪吃完食后乖乖地走到猪圈(C)里,懒洋洋地躺下了。
晚上,牧羊人把羊赶到羊圈(C)里圈(B)起来。
2.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借助资料完成相关问题。学生汇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课文主要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读私塾,对背诵的内容不理解,主动向先生请教的事。)
(我认为先生做得对,对于不懂的问题就要敢于请教。)
(2)有新鲜感的词语:私塾、照例、戒尺、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出示私塾图片)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戒尺:旧时私塾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尺。(出示戒尺图片)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请学生用“鸦雀无声”写句子。)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咿咿呀呀:拟声词,形容某些物体摩擦碰撞发出的声音,或小孩子说话声音。(出示“咿咿呀呀”的音频)
(3)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新鲜句子: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朗读句子,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古人读书咿咿呀呀的,就像唱歌一样。而且我还知道了古时候的人读书是很奇怪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读熟了就去背诵,根本不讲解意思。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正确朗读这句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古时候的人读书的样子很有趣,摇头晃脑。
课件出示: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大声朗读句子,并说说感悟。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新鲜,让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课件出示: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2.孙中山是怎样问的?找找重点的词语。
课件出示: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问是怎样地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害怕,怕老师训斥。)
小结: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精神多么可贵。
3.当孙中山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生和同学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3~7自然段,说说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摇头晃脑高声念书”是怎样念的?请同学们做动作读读。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一下这个场景?教室里安静极了,连根针掉到地下都能听见。
课件出示: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学习“戒尺”。观察文中第2幅插图,戒尺在哪里?你猜猜戒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打手掌的。
的确,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的木板,看着先生拿着这把戒尺,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会被吓呆了吗?
生:因为孙中山要挨打了。
“一字不漏”说明孙中山聪慧过人,也说明孙中山不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在背过课文并进一步思考后才提出想知道意思的要求的。
4.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课件出示:
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不同形式地读:默读句子,男女生轮流读句子,全班齐读。
(2)同桌相互交流感悟。
四、拓展延伸。
1.“不懂就问”是不是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马上问呢?(应该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了,然后再问。)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经历呢?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3.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
课件出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不懂就问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在积极动脑思考的基础之上,能够敢于发问,这样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不懂,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主动精神。
一、成功之处
1.紧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住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2.抓住“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不足之处
1.课前的导学案中,要求学生预习的量有点大,再加上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久远,学生理解“私塾”等词语有点儿困难,造成学生由于厌倦而疏忽预习。2.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
三、改进措施
1.在拓展教学的环节中,我只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这样的环节没有活力,学生完成的兴趣不大,如果将读书的名言警句抄下来,制成书签,作为小礼物,互相赠送,则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2.学生分角色朗读的面不够广,选取的学生代表性不强,应该争取部分待进生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