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温州
(2023-05-24 09:00:15)
标签:
文化随笔 |
本文发表于2023.5.15 《中老年时报》岁月版
我虽然多次到过浙江,但却从未去过温州,在很长时间内对它的了解仅限于其突出的经济成就,加之相识的温州朋友又都是精明、干练的商界人士,因而在我印象中温州只是个发达的工商业城市。
大约是在九年前,当我读过一本名为《温州老期刊》的书之后才发现,此前我对温州的认知是非常片面的。这本书记述了晚清、民国时期在温州域内创办并发行的180多种期刊。其内容不仅涵盖了文史、教育、政经、新闻、美术和佛学等人文学科,而且还有我国最早的数学期刊《算学报》,以及医学、渔业等自然科学类刊物。书中对期刊创办者及撰稿人的介绍,勾勒出那个时代温州文人学者群体的一幅侧影。而温州居然能够容纳种类和数量如此可观的刊物,也折射出斯地文风之胜。
初读温州得以管窥其文化底蕴,是颇有些获得感的。但掩卷而思,又惜乎该书记载的仅限于1897至1949年期间出版的刊物,提供的信息在历史维度上是有局限性的。于是产生了再读温州的兴趣。
后来得知温州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但却未能找到展现温州历史文化面貌的书籍。
日前见朋友案头有一本名为《温州作家记忆》的书,顿觉眼前一亮,忍不住拿起来翻看。朋友见我爱不释卷,得知原委后让我先睹为快,我就有了再读温州的机会。
这是一本以回忆温州籍近、当代作家,记述温州文坛盛事及新生代作家成长经历为主题的文集。读过之后我才知晓,原来著名学者郑振铎、“一代词宗”夏承焘、与汪曾祺并称“文坛双璧”的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林斤澜、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叶永烈、以及学贯中西,任教于南开大学的朱维之教授竟然都是温州籍人士。这使我对温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印象更加具体和鲜活,也感受到其文坛的繁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温州文风之盛,自有其历史渊源。该书主编曹凌云先生对此就有点睛之笔,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温州人自古崇文尚武,历代名人辈出”。并列举了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文学家叶适,有“永嘉四灵”之称的宋末诗人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以及元末明初之际著名剧作家,南戏《琵琶记》的创作者高则诚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温州籍文人学者。从而将《温州作家记忆》的时间维度上溯了八百余年,使读者感悟到温州这个文化名城的历史渊源和薪火相传的文脉。笔者以为,南宋以降温州地区文化的兴盛,当与宋高宗定都临安、文化中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欲识温州真面目,仅靠读一两本书显然是不够的。还应亲临其境,去领略它秀美的自然风光,寻访历史文化印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