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藏孙犁先生作品二三事

(2023-05-18 09:21:50)
标签:

文化随笔

                         收藏孙犁先生作品二三事
                  刘植才摄影并撰文

本文发表于2023年5月18日《今晚报》副刊

孙犁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将近,翻阅自己收藏的孙先生作品,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家乡河北任丘位于白洋淀东岸,我曾经生活过的古镇鄚州距白洋淀不过五、六华里之遥。在我还不识字时就听母亲用她那柔和的冀中乡音为我读过《风云初记》《荷花淀》和《采蒲台的苇》等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灵深处根植了一种浓浓的“荷花淀”情结。移居天津之后,我对孙犁先生的作品依然钟情如故,阅读时总会勾起我丝丝乡情。

我年少时就开始搜集文革前一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孙犁先生作品。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许多出版社争相出版孙犁作品集,我的收藏活动随之“驶入了快车道”。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推出的十本孙犁作品集和一部七卷本的《孙犁文集》成为我藏品中的核心内容。

由于那时书讯传播及购书方式远不如现在便捷,加之“读书记”、“文艺理论”之类文集印量较少,购买这些书的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如今当我面对书架中这些开本大小不一、装帧风格各异、品相不尽相同的孙犁作品集时,总会回忆起当年“淘书”时的一些故事。

《秀露集》是1981年出版的,当我闻讯购买时,所到书店均告售罄。后来终于在我工作单位门外的书摊上购得一本,但部分书页却因曾受水浸而粘连。小心揭开后幸好字迹并无漫漶、脱失,无碍阅读。可是,不知何故,后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本书了。欲重购一本又屡寻不得,只好作罢。尽管购得该书后已经仔细读过,书中内容在我收藏的《孙犁文集》七卷本中亦可觅得,心中还是难免怅然。

前不久拜读老同事刘运峰的新作《孙犁著作小开本寻访记》,见文中提及当年他曾向我借阅《秀露集》,读后爱不释手,遂以《读杜心解》一书与我交换。这令我恍然大悟,心中释然。运峰是河北衡水人,与孙犁先生同乡,现供职于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收藏、研读孙犁先生作品是我们的同好,而基于他的专业背景,《秀露集》在他手中,效用想必更大。

《陋巷集》出版于1987年,辑入孙犁先生小说、随笔、函简等40余篇,都是1984年以后创作或整理的,也是1982年即已出齐《孙犁文集》七卷本中没有编入的,因而这本书我是势在必得。该书首发印量3,800冊,很快就脱销了。当我在街边书摊上见到此书时,实诚的摊主告诉我那是一本缺页的残书,如果我需要就送给我,坚决不肯收钱。我们二人推让再三,他勉强收了半价。同事刘运峰得知此事,主动为我复印、补齐了书中缺失的12页内容。三十多年过后,此事依然记忆犹新。

《晚华集》出版于1979年,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十本孙犁作品集中最早问世者,当时我即在书店中购得一本。经历上述两件事之后,1988年秋天在书摊上又遇到两本。我全部买了下来,打算相机用这两本书与同好书友调换《秀露集》和《陋巷集》,以消“抱残守缺”之憾。然而,时至今日,一直没能碰到这样的机会。两本《晚华集》中的一本送给了学生,另一本则成了书架中的“复本”。

看着《晚华集》的复本,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决定选购一套《孙犁全集》作为复本,供日常阅读之用。同时着手对这些陪伴我30多年的孙犁先生作品做一次仔细的整理,按出版时间排序编号后珍藏起来。留住当年我“淘书”、读书的感受和书里、书外的那些故事。

谨以本文表达对孙犁先生的敬仰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