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扇子史话》补遗(插图四幅)

(2013-09-20 19:40:10)
标签:

沈从文

扇子史话

扇子应用进展

文化

                                           作者:刘植才

发表于《今晚报》2011年3月5日副刊,题为:《扇子史话》补遗

    《扇子史话》是沈从文先生以其工艺美术史学专著《扇子应用进展》为蓝本缩写成的一篇介绍扇子源流与发展的文章。文章将扇子分为“便面”、“团扇”、“麈(音zhǔ)尾扇”、“羽扇”和“折扇”五类,其中“便面”起源最早。从战国晚期至两汉,“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当时,“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出土的汉代便面    东汉画像石上炙肉奴仆用便面扇火图摹本

http://s16/small/d75dcd42tx6CNUqrc516f&690

    有关“便面”的形状与质地,《扇子史话》中将其描写为“半规型”(即半圆形,宋代周邦彦《风流子》词中有“半规凉月,人影参差”之句),“一律用细竹篾制成”。但据其文中插图可知,便面的形状除近似半圆形者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四边形。其质地除以竹、草等材料编织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似有以纺织品等较为柔软的材料制作的。笔者认为,“便面”形制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柄不像其他各类扇子那样安在扇面中间,而是居于扇面的一侧,这令现代人看了不免会觉得有些怪异。 

    按沈先生文中提供的“扇子衍进图表”所示,魏晋以降,随着其它各类扇子相继兴起,“便面”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至隋唐时期已经绝迹。然而,我看了《扇子史话》和《扇子应用进展》中有关“便面”的图例却总觉得“似曾相识”,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经反复阅读《扇子史话》和《扇子应用进展》的文字,仔细品味、研究文中的插图,终于发现一幅拓自东汉画像石、表现“炙肉奴仆用便面扇火”情景的图片。这使我恍然大悟——几年前,我曾在乌鲁木齐的烤肉摊上见过一种形状酷似“便面”的扇子!说来也巧,去年夏天,我又在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巴基斯坦水灾的节目中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位巴基斯坦妇女用“便面”式的扇子为病童驱赶蚊蝇的画面。这不禁令我产生一种大胆的猜想:“便面”在我国中原地区盛行的秦汉时代恰是丝绸之路开启、畅通时期,其时,“便面”会不会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地区,并一直流传至今呢?要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播史上,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事例并不鲜见。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我按照沈从文先生提倡的“以物证史”的研究方法,开始搜集有关实物资料。几经周折,终于购得一把新疆扇子,并在一位网友的博客上下载了巴基斯坦扇子的影像资料。

             新疆维吾尔族的扇子         巴基斯坦的扇子

       http://s7/small/d75dcd42tx6CNUHioUm66&690

     从形制上看,二者都具有“便面”的典型特征,能在《扇子史话》的图例中找到对应的类型。就质地而言,这把新疆扇子的木柄为车削加工而成,近似半圆形的紫色绒布扇面饰有民族风格的花纹图案,制作堪称精美,与我在烤肉摊上见到的那把简单、实用的扇子相比,它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而那把巴基斯坦扇子则为木柄、四边形草编扇面,做工比较拙朴。这表明,“便面”并没有消失,它在古代沿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远播他乡,如今依然在兄弟民族、比邻国家流传和发展,成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见证。

           原发表于《今晚报》2011年3月5日副刊,题为:《扇子史话》补遗

 

    补充材料:在互联网上发现的马来西亚烤肉摊上使用的便面式扇子图像资料。

http://s14/small/003WwP50ty70UA39Qst1d&690
    鸣谢:本文引用了互联网上发表的部分图像资料,恕未一一注明出处,谨向相关网站和博主致以真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理想与现实
后一篇:两论“浮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