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与现实

(2013-09-19 22:20:46)
标签:

理想与人生

杂谈

http://s9/small/003WwP50ty6EZF760H4ce&690

 

                                 作者:刘植才           谜底:苏

发表于《今晚报》2010年12月27日副刊

   我的父亲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由于受父亲职业的熏陶,使我自幼萌生了长大后做一名医生的理想。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我中学毕业时,大学和中专早就停止了正常招生,已经没有通过接受正规专业教育成为医生的可能。我的理想破灭了。

  结果还好,根据当年的毕业分配政策,我没有上山下乡,而是被分配到铁道部机车车辆机械厂,到铸铁车间当了一名翻砂工。这个工厂当时有七千多职工,工种齐全、设备先进、厂区十分宽阔,津浦铁路穿厂而过,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营企业。工厂是不错,但工种却不够理想。当时在机械厂里流传着“车、钳、铣,没法比;铆、电、焊,凑合干;干翻砂,就回家”的说法。可见,即使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人们也把工种分为“三六九等”。但我很快就发现,尽管翻砂工的工作又脏又累,但技术含量绝对不低。于是就安下心来努力工作,认真地向老师傅学习技术,并经常从资料室借阅一些介绍铸工技术的书籍。业余时间还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日语广播讲座,坚持自学外语。

  我这个人很容易随遇而安,但在年轻时也是富于幻想的。可能是由于受了当时放映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等南斯拉夫战争题材影片的影响,加之那时的 “备战”工作十分紧张,似乎有随时爆发战争的可能,有一段时间我竟然萌发了有朝一日能成为像瓦尔特那样的游击队长的念头。并为此而特别积极地参加武装基干民兵训练,甚至利用工作环境之便,去练习扒火车的“技术”。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匪夷所思的,甚至是荒唐的。

  1976年是最不平静的一年。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三位伟人相继逝世等重大事件之后,“四人帮”被“粉碎”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1977年深秋的一天,下了夜班后我正在洗澡,窗外的广播喇叭里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令我欣喜不已,我以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来了,离成为一名医生为时不远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医学专业,并开始废寝忘食地利用工余时间复习备考。后来幸亏中学时期的班主任老师提醒才知道,因为我患有色盲症,是不能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几经周折,将高考志愿更改为了文史类专业,而当医生的理想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了。

  结果,我被自己选择的第一志愿学校——天津财经学院的财政专业录取了。记得那一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217分,我的考试成绩是270多分,语文还拿到了附加分,这在当时也算是高分了。1981年底大学毕业之后,我留在母校当了教师。29年来,“积铢累寸”,由助教到讲师,再由讲师到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在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的情况下,也称得上是一名“老教授”了。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却没能令我实现自己当初的理想。好在我早已习惯、也喜欢上了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我感悟到: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但实现不了的理想只是一种幻想。人,总要面对现实,不能生活在幻想之中。

          原发表于《今晚报》2010年12月27日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