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碎片41:一座炎帝庙,两尊炎帝像
(2018-03-17 11:36:21)
标签:
历史碑刻文化赵信石先生神农炎帝 |
分类: 历史学习 |
简析双井村炎帝庙帝王塑像之由来
赵信石
在全国众多炎帝庙里,神台之上同时敬奉两尊神农炎帝塑像者,可谓奇之又奇,少之又少。笔者翻阅大量史书资料,也做过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仅在高平市河西镇双井村炎帝庙内见有神台之上供奉两尊神农炎帝塑像。左侧神像为神农炎帝的帝王塑像,右侧神像则为传说中神农炎帝的真身塑像。原像在六十年代被毁坏,现存两尊神农炎帝神像为1995年修复炎帝庙时,根据耄耋老人们的回忆,重新塑造的。至于两尊神农炎帝塑像创建于哪朝哪代,史无可考。但据碑记记载至少在清道光年间之前,双井村炎帝庙里的神农炎帝塑像便是帝王塑像和真身塑像并存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神农炎帝主要活动于以上党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黍文化的挖掘和大量文献记载便是明证。在上党地区民间,特别是羊头山方圆百里内,尊神农炎帝为帝王,古已有之,比如高平寺庄镇贾村炎帝庙内《庙碑记》有记载:“此帝之开物成务,大有造于万世也······帝之为民祀也,固宜。帝生于高平东羊头山,相传种五谷,尝百草处也。”此碑记与双井村炎帝庙神农炎帝帝王塑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为什么双井村炎帝庙会塑造出帝王塑像呢?神农炎帝以火德王,称为炎帝。对于帝的解释,《说文解字》言:“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白虎通义》言:“德合天者称帝。”《吕氏春秋》言:“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言:“察道者帝,通德者王。”《书·尧典序》疏曰:“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帝,即顺乎天意且拥有天下者。汉代学者桓谭在《新论》中说:“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庄子·盗跖篇》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商君书·画策篇》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以此则说明,帝的出现,是“有制令”,即出现了国家,出现了政治文明,而没有严刑酷法,以德治下。而神农炎帝正是这样的“一国之君”。
在周朝之前的夏商时期,神农炎帝作为农神被祭祀,周朝时则将农神改为周之先祖弃。而在殷商时,帝和先祖的概念是相同的,张光直先生就指出:“殷人的上帝可以由故世的先王所直接晋谒,称为‘宾’,殷人祈丰年或天气时,诉其请求于先祖,先祖宾于上帝,乃转达人王的请求。事实上,卜辞中上帝与先祖的分别并无严格清楚的界限,而我觉得殷人的‘帝’,很可能是先祖的统称,或是先祖观念的一个抽象。”神农炎帝在殷商时享受祭祀,既将其作为农神,同时也将其作为帝与先祖来朝拜。
后世将神农炎帝塑成帝王像身,表达了当地百姓是将神农炎帝作为祖先、帝王与神合为一体来尊崇和敬仰的。
而双井村炎帝庙的二像并存,也同时将神农炎帝的尊崇推向高峰,神农炎帝既是百姓心中的祖先与帝王,同时也是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神。在炎帝庙大殿外挂起的匾额,正是“粒我蒸民”四个字,说明农业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神农炎帝成为这方水土的保护神。
现今,将炎帝陵的神农炎帝像塑造为帝王像,是根据大量史实记载以及当地民俗习惯而成的。双井村的神农炎帝帝王像解释了炎帝陵的神农炎帝像为何会塑造成帝王像。将神农炎帝塑造成帝王,是将神农炎帝的人格化,而不仅仅是传说中的神,拉近了神农炎帝与百姓的距离;神农炎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炎帝部族八代领袖的统称,将八代统一,尊奉祖先,用帝王像象征了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只停留在原始部落时期。同时也是顺承了自古以来百姓和统治阶层对于神农炎帝作为祖先、帝王以及神灵的三种身份统一的认同感,表达了我们对神农炎帝的尊崇与亲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