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受与历史真实
(2013-09-07 16:05:55)分类: 历史学习 |
历史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只有完全弄清楚了“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弄清楚“为什么”和“怎么样”。如果我们在一个不确切的历史真实上去谈如何借鉴,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仅仅读书是很难把握历史真实的,因为这样只能使我们把别人写出来的历史当做历史真实,如果碰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历史记录,我们将很难确定何者为历史真实,甚至只能陷入对历史问题的扯皮和搁浅。随后的历史研究者可能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历史记录当做历史真实,而事实上其中的任何一条历史记录都可能只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绝对有历史研究者拿一堆资料去证明自己感受中的正确的历史记录。于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自己特别害怕,一则怕自己读万卷书陷入别人感受正确的历史记录的历史真实里,二则怕自己行万里路陷入自己感受正确的历史记录的历史真实里。
总之,我认为:由读书和阅历来确定的自己所认同的历史记录,并不一定是历史真实,很可能只是后人生活感受中的历史真实。目前的一切一定不能让我们接触到完全的历史真实,无论历史哲学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如何优化,或许人类并不需要那么认真地追索历史真实,更没有必要那么刻板地要求历史借鉴,只需要在那传承千载的文化中汲取出继续前进到光明的知识。当然,我并不希望仅仅是这样。
我的大学的许多同学都认为助学金该平分,我着实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对此,我这样理解:1、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确实都提高了,都几乎站在了同一条线上;2、很多大学同学基于只看到了1中的现实,进而把这样的普遍理解成了全部,之后在大脑中形成大家生活的都差不多的观念,最后在此得出助学金应平分的观点;3、我的许多大学同学基于2忽略了特殊性,那些仍存在的许多的特殊的家庭,由此产生了对国家政策的严重不理解,于是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在繁荣富强之路上奋进的祖国是英明的、考虑全局的。这些同学显然是片面地识别了现实状况,他们拿自己生活感受中的事实当成了全部的事实,最后导出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仅要时刻警惕这样的误区,更要时刻心忧于祖国的那些特殊情况,担当起我们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曾对一个朋友的100条空间说说做了评论,后问其我之解读是否合他当时之心意,他较为满意地告诉我应该有90%以上的回复还是符合的。听了此回答,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确实可以对历史做出一定的正确解读,忧的是一定会有一小部分的非正确解读,如果当事人还在人世,我们可以找其一一求解,如不在呢?当我们面对《史记》、《三国志》等历史典籍时,我们能找司马迁或陈寿等来探讨吗?这一小部分的缺失是作者和读者生活感受之不同决定的,而这一缺失将很难弥补,并会随岁月的流逝越拉越大,并不一定能随着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更精微而更接近真实。对于历史真实的追求,目前我们最容易获取的就是客观文字,但我们对客观文字的解读绝对不会是100%符合作者所认同之历史的。
历史真实是存在的,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真实是远离历史真实的。作为后来人的作者写已为曾经的历史时,便会加入自己生活感受的东西,后来的各位历史研究者都会加入自己所生活时代的东西,到最后或许只能是更加远离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