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为桥·向亲长致敬……我是在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长大的——父母各自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后重组家庭,这个由爱与责任重新编织的屋檐下,一共养育了七个孩子。说起来有些复杂:前四个是我们姐弟,分别来自父母失败婚姻的延续;后三个里,两个是父亲再婚后生的弟弟,一个是母亲再婚后的妹妹。更特别的是,前四个孩子像四颗被风吹散的种子,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各自生根发芽。
父母再婚后都顾及保全着自己后面新家和再婚后生的孩子。前面的孩子无形中算是编外成员,
最让人羡慕的是大妹青青,她是唯一跟着亲生母亲长大的孩子,可能生活要比我们三好点。但即便是这样看似完整的童年,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缺失。而二妹虹虹的遭遇最让人心疼——她从小在农村别人家长大,那些年的苦,大概只有夜深人静时她自己才会细细咀嚼。我和弟弟田雨则跟着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日子过的寄人离下,慢慢熬过来的。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小心翼翼,让我们这些"前一段婚姻的延续"成了户口本上特殊的存在。我们追着喊"爸爸妈妈"的身影,像努力靠近光源的飞蛾,虽然炽热,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但说来也怪,正是这样的经历,反而把我们三个无依靠的姐弟磨成了最亲的人——没有谁是理所当然的依靠,反而在彼此的缺口里学会了互相补位。那些无人撑伞的日子,反而锤炼出我们骨子里的韧性自己给自己建造港湾。
后来的故事,是苦尽甘来的模样。我们姐弟几个都憋着一股劲儿,像春草顶开石头那样向上生长。......每个人都靠着自己能力的双手,建起了温暖的小家。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小家里飘着的都是烟火气的幸福:工作上踏实肯干,生活里互相扶持,孩子的教育也格外上心。每到过年过节,四家人聚在一块儿,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回忆往事,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儿,都成了饭桌上的笑话。苦过的日子终归过去了,若总是攥着伤疤不肯放,反倒会让当下的阳光漏不进来。世间哪有绝对的公平呢?不过是心宽的人,把荆棘走成了花路。
这些年最让我骄傲的,是我们从未忘记"子女"二字的分量。父母在世时,我们总想着:能多做一件,就多做一件;能多陪一天,就多陪一天。后来遇见我先生,他起初总担心我和婆婆处不来——毕竟两代人,又是不同的成长背景,怕是隔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没想到相处下来,婆婆是个极通透的人,我真心待她,她便把我当亲闺女疼。可惜她身体不好,我们相伴不过三年多,她就因病离开了。记得她走的那天,病房里人来人往,我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看她安安静静地闭上眼睛。等人都出去料理后事,我仍不肯走,就那么陪着她。后来有人问我怕不怕,我笑着说:"怕什么?她最疼我,定会保佑我们平平安安。"没过几年,公公也走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我们夫妻俩没少操心——端水喂药、擦身按摩,经济上能帮衬的绝不推脱,精神上能陪伴的绝不缺席。这份心意,后来还被单位评为了县里的"五好家庭"。
如今每年清明,我们全家都会一起去扫墓。摆上老人爱吃的点心,添一抔新土,说些家常话。我想,若他们在天有灵,定会看着我们如今的生活安心微笑——他们用半生风雨教会我们坚强,我们用余生孝顺回报他们的养育。生命的长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曾在世间活得有重量、有温度,离开时亦能坦然无憾。
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我们记住曾经的苦,是为了更珍惜现在的甜;我们感恩父母的付出,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在爱里长大;我们以尊重为桥,向每一位亲长致以最深的敬意——因为所有的爱,最终都会变成照亮后人的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