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3-05-20 16:33:48)


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科学家精神的育人功能作用,通过贯穿课堂教学、强化实践锻炼和发挥网络优势等路径,将科学家精神全方位、立体式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一、贯通课堂教学,实现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大学生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

1.加强课程建设

不仅要让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教材、进课程,还要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科学家经历中感悟科学真谛,提高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一是丰富教材内容。要结合学校发展历程和学科专业优势,把本校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提炼到教材和课程教学中,用“活的理论”“活的教材”让大学生受教育。二是开设通识课程。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增设“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等通识选修课程。三是明确课程定位。讲好科学家精神应注重科学价值观的引领,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还要讲好科学家精神如何以实践与探索为抓手,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践行科学家精神。

2.注重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化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情感认同。一是践行新的教学理念。由学生挖掘整理科学家成长历程史料,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故事,教师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家精神以及如何学好科学家精神。二是创新教学手段。邀请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科技领域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指导学生以科学家为主角编排创作优秀作品,通过情感带入的方式进行情境表演,增强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

二、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感性认与知理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科学家精神是在具体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在注重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性认知的同时重视把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将在思想意识层面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实现大学生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知双丰收

1.推进专业实践

大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可以深入理解、感悟和汲取科学家的精神内核。一是走进科研基地。结合专业特点,带领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基地,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内生动力。二是深入企业一线。引导大学生从具有工匠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身上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深刻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参与科技创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动手制作科技创新作品,亲身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创造热情,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

2.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强化科学家精神教育的有效路径。一是多样化实施。以科技支农、教育关爱、文化宣传、环境保护、医疗服务等为主题,让大学生走进生产车间、居民社区、田间地头、红色土地,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爱党爱国的精神品质。二是典型化宣传。先进典型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要及时总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优秀代表,深入挖掘其先进事迹和典型素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三是成果化固本。选取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素材内容,采用展板宣传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社会实践成果展,让科学家精神的显性宣传与隐性引导相交融。

三、发挥网络优势,实现立体传播与接受反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根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注重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实现大学生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立体传播与接受反馈。

1.注重线上与线下协同作用

高校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构筑科学家精神育人合力。一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新生入学教育等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和重要时间节点,以课题组、班级、学院或学校为单位,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教育活动。二是注重文化浸润。线下举办“我为科学家精神代言”“与时代楷模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教育活动,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线上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网络知识竞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力量”网上科普活动等,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2.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优势

高校要将网络资源价值最大化。一是设置宣传栏目。发掘典型教师的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和优秀学生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等,利用校报纸媒、微博微信等载体,创设科学家精神教育专题栏目,以身边典型激励身边人。二是推出专题报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运用深度报道、专家评论等形式专题报道优秀典型和先进集体,增强科学家精神教育感染力。三是录制教育视频。制作“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录制科学家精神网络课程,将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等育人元素嵌入其中,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