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国名相互译名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
(2016-05-17 22:42:48)
标签:
中俄国名译名研究 |
分类: 学术类中西文化交流 |
第八届全国高校俄语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
中俄两国国名相互译名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
朱少华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本文就是对中俄两国国名互称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介绍和探讨。全文分为一、引言,二、俄语Китай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汉语“俄罗斯”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四、几点思考。首先,通过本文的研究说明国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日本地名学家牧英夫所说“与其他地名相比, 国名所包含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广泛深远,仅仅追溯一下其变迁的过程,就足以与一册史书相媲美。”其次,中俄两国国名的称谓由于“历史的误会”,现在应该是需要“改正”或者还其“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了。因此本文建议,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重新“正名”,即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应该是Чжунхуа 或Чжунго ,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音译成“露西亚“。
【关键词】 国名翻译,历史文化,俄罗斯,中国
一、引言
根据国名翻译的基本原则,国名的译名应该与所在国的语言保持一致,一般采取对所在国语言的称谓进行音译或音译加意译,前者如英格兰(England)、法兰西(France),后者如新西兰(Newzland)等。
但是中国国名在俄语中的称谓和俄罗斯国名在汉语中的称谓并不是遵照这一原则。汉语中国国名的称谓是“中华”(中国),俄语却没有音译成Чжунхуа (Чжунго),而是Китай。俄语中的国名名称是Россия,按照音译的原则应该是“露西亚”或“罗斯亚”,但是汉语一直称其为“俄罗斯”,和原来的国名并不完全对等。
这只是表面的语言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
无论是“俄罗斯”的汉语称谓还是俄语的“Китай”称谓都与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有关,那就是蒙古人。中俄两国虽然是邻国,但是长期以来没有进行直接的交往。中俄两国的相互了解主要是通过蒙古人。俄罗斯人通过蒙古人知道了东方的中国,而中国人也是通过蒙古人了解了东欧的俄罗斯国。蒙古人最早称呼中国为“Kitai(乞塔)”,(此称呼是对“契丹”称谓的音译),俄罗斯人便有了“Китай”的中国国名;蒙古人最早称呼Россия为OROCCIA,“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
本文就是对中俄两国国名互称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介绍和探讨。全文分为一、引言,二、俄语Китай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汉语“俄罗斯”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四、几点思考。首先,通过本文的研究说明国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日本地名学家牧英夫所说“与其他地名相比, 国名所包含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广泛深远,仅仅追溯一下其变迁的过程,就足以与一册史书相媲美。”其次,中俄两国国名的称谓由于“历史的误会”,现在应该是需要“改正”或者还其“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了。因此本文建议,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重新“正名”,即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应该是Чжунхуа 或Чжунго ,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音译成“露西亚“。
二、俄语Китай(中国)译名的历史文化背景
我国的国名汉语称谓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按照国名音译的原则,“中华”一词俄语应该音译为Чжунчуа,但是俄语表示中国国名的词语却是Китай。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俄语Китай一词的来源是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名兼国名“契丹”(俄语音译为Кидани)。《苏联大百科全书》在解释条目下有这样的话: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От названия Кидани происходит русское наименование Китая, происходит от монголов и тюрок. (стр.34, Т.12 Москва, Изд. «ольш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73)。我国著名契丹研究专家陈述也指出:“俄文称中国曰,即‘契丹’之音译”。(陈述《契丹政治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大规模西征。1237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蒙古大军进入古罗斯国(古俄国),并在那儿建立了“金帐汗国”(1240~1480),统治俄国长达两个半世纪。由于蒙古人的长期统治,蒙古的语言文化深深影响了俄语和俄国人。俄国古文献学家H.班蒂什——卡缅斯基指出:“俄国人最早是通过蒙古人得知中国人的,因此把中国人,连同满洲人一起统称为基泰齐(Китайцы)。”他又说,满人称中国人为尼堪,蒙古人则称中国人为基塔特,由此产生了基泰(Китай)这个词。“(《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但是俄语Китай却不直接来自蒙古语,而是通过鞑靼语中转而来。鞑靼人是“金帐汗国”灭亡后留在俄国的蒙古人后裔,又称鞑靼蒙古人。鞑靼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它保存了许多蒙古语词汇。鞑靼语Kytai即取自蒙古语Khitat,意思是“中国”。而俄语许多外来词是来自突厥语族的鞑靼语,Китай便是其中之一。(参见拙文《Китай一词小议》,载《俄语学习》1993年第3期)通过鞑靼语转借的还有乌克兰语Китаi,波斯语Khitai,土耳其语Xytai等。
其实不仅在俄语中,在其他语言中,“契丹”一名也被用来称呼中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沿找“丝绸之路”的路线,历时三年半,于1275年到达中国,并居住了十几年。回国后他口述用拉丁文写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受蒙古人影响把北中国称为Cataya(契丹),把中国南方(南宋)称为Manzi(蛮子国)。Cataya即为蒙古语Khitai的音转。之后拉丁文Cataya又演变成英语和德语Cathay([古],[诗] 中国),成为西方世界中世纪对中国的统称。(参见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USA,Glolier Inc. 1982)
三、汉语“俄罗斯”译名的历史文化背景
俄罗斯最早的国名称谓是Русь,到公元16世纪瓦西里三世时出现了Росси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按照国名翻译的原则汉语应该音译为“罗斯”和“罗西亚”。实际上欧洲其他语言也是这样音译的,例如英语位Russ 和Russia。但是在汉语中却多出了一个“俄”字,而且这个多出来的“俄”还用来专指。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也与蒙古人有关。
俄语Русь的国名最早在我国古代史籍中一直都是音译成“罗斯”或“罗刹”。Россия的国名也曾经音译为“罗西亚”或“露西亚”。但是到了清朝末年,Россия开始翻译为“俄罗斯”,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今日的中俄两国是邻国,但是在17世纪之前,中俄两国却互相不交往。当时,与俄罗斯接触最多的还是游牧于中俄之间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蒙古人在于俄罗斯打交道的过程中,开始也是采取音译的方法。但是蒙古语在音译俄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根据蒙古语的发音特点,每遇以辅音r起首的词(不论发这个r音时舌部震颤与否),为便于发音,必须把它后面紧跟的元音先移前重复一次。Ross Pиcb,Poccия和Pyc-cия中正好有这个r音,于是就把它读成Oroso。在元代汉语中便出现了与它相应的译名“斡罗思”(还有多种异译)。到了清代,俄国已经开始同中国交界了,清朝仍因袭蒙古语中对它们的称呼,只是另外音译为“俄罗斯”,并一直沿用至今。〔以上素材取自王宪举、陈艳著《俄罗斯》,《世界社会文化地理手册》〕重庆文学《大家论坛网》涵秋2006/3/9
用蒙语拼读俄文“ROCCIA”时,必须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才合乎规范。如果不加元音,很多人发不出“R”这个卷舌音。因此,“R”之前就加了一个“0”。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前,对蒙古贵族搞政治联姻,文化上受蒙古族的影响较深。满清政权统治中国后,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斡罗斯”和“鄂罗斯”。直到“俄罗斯”写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才代替了“罗斯”和“鄂罗斯”等其他译名。
有关俄罗斯国名的来源,在刘伉主编的《世界社会文化地理手册》中有另一种解释:过去我们把苏联的前身称为俄国、沙俄、帝俄;把苏联称之为苏俄其中的“俄”字实际上是“俄罗斯”的简化。但在俄语中,却怎么也找不到俄罗斯据以音译的对应词。有的只是Русь,
Россия
Руссия。欧洲其他语言据此演变出各种词形,如英语的Ross,Russ和Russia等;用罗马字母转写,也可作Rus’,Rossiya和Russiya。用汉语可以分别译为露西、罗斯和露西亚(“露西亚”这种译法创自日本人,到今天他们仍把俄罗斯人称为露西亚人,俄语称为露西亚语)。当然,从这些译名中,多少可以看出点联系,比如俄罗斯之于罗斯。为什么多出一顶帽子——开头的“俄”字呢?这同蒙古人和蒙古语有关系。
四、几点思考
莫斯科电(记者晓狼)俄罗斯总统普京19日在莫斯科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俄罗斯的中文名称改为“如侠”,“俄罗斯”一词不再使用。
俄罗斯早在2004年年初就成立了“俄罗斯中文名称改名推进委员会”,就改名方案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原计划于2004年4月公布新的名称,但由于在新名称的确定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故尔新名称公布日期一再推迟。
第八届全国高校俄语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
中俄两国国名相互译名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
朱少华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论文提要】
一
根据国名翻译的基本原则,国名的译名应该与所在国的语言保持一致,一般采取对所在国语言的称谓进行音译或音译加意译,前者如英格兰(England)、法兰西(France),后者如新西兰(Newzland)等。但是中国国名在俄语中的称谓和俄罗斯国名在汉语中的称谓并不是遵照这一原则。汉语中国国名的称谓是“中华”(中国),俄语却没有音译成Чжунхуа (Чжунго),而是Китай。俄语中的国名名称是Россия,按照音译的原则应该是“露西亚”或“罗斯亚”,但是汉语一直称其为“俄罗斯”,和原来的国名并不完全对等。
本文就是对中俄两国国名互称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介绍和探讨。本文认为,中俄两国国名互称与原文不一致,这只是表面的语言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指出,无论是“俄罗斯”的汉语称谓还是俄语的“Китай”称谓都与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蒙古人有关。中俄两国虽然是邻国,但是长期以来没有进行直接的交往。中俄两国的相互了解主要是通过蒙古人。俄罗斯人通过蒙古人知道了东方的中国,而中国人也是通过蒙古人了解了东欧的俄罗斯国。蒙古人最早称呼中国为“Kitai(乞塔)”,(此称呼是对“契丹”称谓的音译),俄罗斯人便有了“Китай”的中国国名;蒙古人最早称呼Россия为OROCCIA,“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
全文分为一、引言,二、俄语Китай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汉语“俄罗斯”称谓的历史文化背景,四、几点思考。首先,通过本文的研究说明国名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日本地名学家牧英夫所说“与其他地名相比, 国名所包含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广泛深远,仅仅追溯一下其变迁的过程,就足以与一册史书相媲美。”其次,中俄两国国名的称谓由于“历史的误会”,现在应该是需要“改正”或者还其“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了。因此本文建议,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重新“正名”,即俄语中的“中国”国名应该音译成Чжунхуа 或Чжунго ,而汉语中的“俄罗斯”国名应该音译成“露西亚“。
【关键词】 国名翻译,历史文化,俄罗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