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忘却了的阅读——《爱弥儿》第一卷读后摘记随感
(2017-06-23 08:02:53)
标签:
转载 |
近段时间,思想极度“空虚”。不是无所事事,是因为心无所依。
那些曾经坚信的,现在看来竟不是那么可信,甚至有些其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像语文教学,教了十年,忽而发觉自己的所思所行其本质竟是虚伪的,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作为一个“人”,活了二十八个年头,竟是糊里糊涂的活,价值观在一个封闭的回路里不断被训练,被强化,被建立。复制别人的思想,复制别人的言行,复制别人的悲喜剧。可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除此之外,人还有其它的活法?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除了那些大是大非,大真大谬之外,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即使有明确的界限,也会因政治、舆论、文化习惯等多种因素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就像有些事情说多了,没有也会变成有,说少了,有也会变成没有;有些事情做的人多了,不对的也会变成对的,做的人少了,对的也会变成不对;有些事情因为观念的束缚,即使是对的,做了以后也变成了错,即使是错的,做了以后反而得到了追捧。
想看些书,充实下空虚的灵魂,于是找到了躺在书架上已十多年的《爱弥儿》。
印象中,这本书是读师范期间买的,买来后随手翻阅过几页后便将其束之高阁了。书中写些什么已全然忘光。可是当我翻开书才发现,书中居然有着醒目的阅读痕迹,那一条条划痕、标记与批注却是实实在在地证明,我曾经很认真很虔诚地读过三卷。悲叹记忆力的衰退竟是如此厉害,同时也感叹,这些年形形色色的新潮的、前卫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观念早已将原本的那个“我”,覆盖得“今非昔比”了。但转念一想,是不是因为《爱弥儿》其本身所阐述的观点和理念并不能被那时候的我所吸收消化,以至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而被替代?
于是心中不免疑惑,如果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和理论我吸收消化不了,当初为何能看得如此细致,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我是很难将其细心读下去的;如果这本书很对我的口味,为何我现在却一点也回想不起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困惑之余,得出结论,我是一个扯蛋的人,因为受多种思想观念的侵染而忘记了自己的起点。
像看小说般看完《爱弥儿》第一卷,嘿!首先被冲击的便是我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教育受之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可卢梭说的三种教育是这样的: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者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
接着马上被否定就是“教育是一门艺术”这个概念。
他说:“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则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因为,它要成功,就必须要三种教育配合一致(自然、人、事物),然而这一点是不由任何人决定的。我们殚思极虑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标罢了;不过要达到这一点,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P7)
在谈到公共教育的时候,,他这么说:
“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必须在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教育成两种人。”(P9、10)
这个问题太可爱了,“人”和“公民”原来是有区别的啊!至于下面的论述就更加有趣了!
卢梭提出了关于“人”的概念:
“他首先是人:一个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其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于他的地位上。”(P13)
小悦悦的事件,使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很多人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当然这些人也不符合公民的要求。卢梭提出的“人”的概念,与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提到的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相符合。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一个教师便是我的保姆(母亲)。”(P13)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生活即教育”、“教育无时不在,教育无处不在”,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新教育”里说的“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叫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活。
问题在于不是防他死去,而是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后感受的人。
我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我们。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困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束缚。”(P14、15)
……
书中提到作为母亲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明确指出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它包含其他许多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象这样的职责,你竟放心交给一些为了金钱而工作的人。
把孩子交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培养,又怎能培养得好呢?
在这个堕落的时代,谁知道一个人的灵魂还能达到多少高尚的程度呢?
做父亲的人在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时候,他将依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因为他为了找到一个教师而花费的力量,将比他自己做教师花费的力量多得多。
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孩子们有时候虽然是恭维老年人,但从来是不喜欢他们的。”(P27—30)
还提到新生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医药、营养及如何理解新生婴儿的种种行为表现,看完这些我居然有点理解自己刚过周岁的女儿的种种行为了,晚上回家和小家伙相处得不亦乐乎!这本书真该让那些刚生宝宝或者正准备生宝宝的年轻妈妈好好看看,看了以后相信一定会对宝宝的成长有所帮助。
“我们要看一看,要坚持这条道路应该怎么办(自然教育)。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这是第一个准则。
一切身体的需要,不论是智慧方面或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是第二个准则。
在给他们以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是不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这是第三个准则。
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装佯的年岁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是第四个准则。
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他们做事。这样尽早就让他们养成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P58、59)
有些细节的描述,使我们在对待婴幼儿的问题上,可以有更清醒的判断:
“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的阻碍愈少,他们哭的时候也愈少;你对孩子们的哭愈是不感到厌烦,你就愈不会为了使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你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那样的胆怯或倔强,也就能够更好地保持他们自然的状态。
没人管束的孩子,是不象其他的孩子那样爱哭的。
应该首先就预料他们想做些什么,不要等到他们哭起来的时候才知道他们有什么需要。
有一个好办法是准可以阻止他们继续哭下去的,那就是:用一个好看和吸引人的东西区分他们的心,使他们忘记了哭。但最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们是有意分散他们的心,要让他们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们是在注意他,所有的保姆本就本在不能做好这一点。
所有的孩子断奶的时候都太早,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才应该断奶。
我们事事都不知道简朴,甚至给孩子随身用的玩意儿也弄得很不简朴。
我们要使他们听懂的偷几个发音,要少,要容易,要清楚,要常常翻来覆去地发给他们听,而且,这几个音所表达的辞,要指的是我们拿给孩子看的那几样看得清楚的东西。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台操之过急了,好像担心他们自己不会学会说话似的(适得其反)。
我们认为他们的话里有某种意思,其实他们所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要尽量限制孩子们的词汇。如果他们的词汇多于他们的概念,他们会讲的事情多于他们对这些事情的思想,那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病。
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事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以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P59—68)
读完第一卷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的意识里没有阅读记忆,却有阅读行为。因为那曾经是我心底最原始的教育追求,书里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是符合我原始需求。只是学生时代的阅读,没有真正的教育实践,也没看到现行教育的背后的那一份离谱与虚伪。那些美好的观念与理想由于自身的懒散与盲目,渐行渐远。但如今将带我回起点的,正是那些曾经撒在心底的种子。如今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