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语理论学习笔记(一)——语文辨识

(2017-06-23 08:02:04)
标签:

转载

书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主编:汪潮

本章内容编写:江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一、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指口头言语,“文字”指书面言语。1962年,叶圣陶说过类似的话: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言文章”说:195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宋云彬等人)

(其实在小学阶段没有比较介入太多文章的概念,个人比较认同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叫习作,并不是真正的写文章,而是练习写文章,因此其要求重在练习,而不在于写成某种程度的文章。)

3、“语言文学”说: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另一种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

三种解释中,比较权威性的是“语言文字”说,根据以上三种说法得出的结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应当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多元体系。口头言语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言语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与文字(汉字),而且包括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是“语文”两字的涵义。

二、对“语文”的辨识:“语”和“文”的结合

1、“语”即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缺一不可,也可以说语音和语义。

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理解: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言语,是一种行为,理解为用语言进行表达。就是说和写)

运用同样语言的人,不一定会形成同样的言语。语言是一般的,交际的工具或手段,言语则是个别的,交际过程的本身。我们学习某种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运用规律。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见,语文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这种说法和以前双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接近。)

2、“文”即文字、文章与文学

专家学者对“语文”的解释上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文”的理解。

1)“语文”的“文”指文字,代表人物叶圣陶。

“文字”指书面语,即“记录语言的符号”。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能只认识、书写几千个汉字,还要进行语文性阅读和文章性阅读,还要进行组词造句的练习、写话与习作的训练,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字”的概念,指“文章的形式或运用语言的技巧”,即平常说的“文从字顺”、“文字清通”。20世纪90年代,小语界对语文课应上成“语文文字训练课”达成共识。(作者在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前后的逻辑关系以及论证的说服力,都不是很显得牵强。未能真正说明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的“文”的理解,只能说接近叶老对“语文”的“文”的理解。)

2)语文的“文”又指文章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习与训练四种使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为主。(如此看来“语文文章说”与小学阶段没有什么交点。)

3)语文的“文”还指文学

把“文”作为文学理解,最早1903年高等小学的“中国文学”科,接着是1956年将“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带来的影响。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材与习作训练主要涉及四种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从这样的角度理解语文的“文”指文学,与小学语文也是牵扯不多。)

4)语文的“文”理解为文化,是大学语文涉及的内容。

(从小学这个阶段出发,小学语文的“文”的重点,在于文字:认识、书写汉字,进行组词造句的练习、写话习作的训练。至于“文章的形式或运用语言的技巧”,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最多只能是初涉,而不能作为“主要”或者“重点”来对待。而与文章、文学、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可以做适当的渗透,不必“浓妆艳抹”,更不必在这些方面花功夫进行训练。)

3、“语”和“文”的关系

语言知识的教育和言语能力的训练,是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有人简称语文课程为: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挺实在)

言语训练只要是训练,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分别围绕文字、文章和文学进行言语训练。训练方式离不开听、说、读、写、书五项。

张志公《语文思想概说》:

(1)从渊源上看“文本于语”。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书面语言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练口、练耳是基础”。

(2)从功能方面来看“语广于文”。尤其是现代化的时代的今天,人与人接触更频繁,通讯设备更快更发达,说话是整个社会文明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大力提高口语训练的水平和质量。(口语训练的水平和质量,这确实是教学中时时在做,却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3)从掌握的难度来看,“语难于文”。这里的“语”不是指日常生活中随便说的话,而是在无准备或准备少的情况下,为表明某一思想所作的整段整篇的说话。以为口头语言容易掌握实在是一种错觉。可见良好的口语能力的获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在这些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没有意识到口语教学也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层次目标的,只是将其作为简单的说话对待,可悲。)

(4)从语文教学的过程来看“语先于文”。语文的教学过程从本质来说,也是交际的过程,声音同意义的结合最为直接,而用文字表达意思是间接的。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总是“先会说话,后会写字”。

(5)从语文的教学效果来看“语、文并重”。从“语”的特点出发,认为语文应该是“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没有孰难孰易、孰轻孰重的问题”。语言和文字应该是两条腿走路,而不是一条腿走路。自“五四”时期胡适提出“语文一致”,越来越多人希望达到“言文一致”,叶圣陶干脆把作文叫做 “写话”。言文一致的希望,更要求语文教学中坚持“语文并重”。

 

学习体会:对“语文”本身认知的浅陋,使语文教学十年荏苒。满腹牢骚与不满,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无知造成。教了十年却不知自己所教者何谓。今晚再细细品读琢磨语文概念字里行间的奥妙,原本模糊的一团,开始呈现一些分明的棱角,虽未能了然于心,但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