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3:235/500
(2022-05-23 22:06:56)
1)早上起来,好像对于叮咚没那么强的欲望了,然后看了一下,运力有了,东西没多少,于是也就没抢也没买什么东西。不过还是会很关注其他快递的进度,看了一下,大概现在有25单左右,有书、有吃的、有咖啡机等等,其实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东西,仅仅是放在那里,用它来测试是不是在正常运转,或者用物质给自己留些期待。晚上买了零食,不过后来取消了,觉得吃得太多。想了想自己,估计疫情过后,还得用个把月来偿还这段时间的埋下的债务窟窿。下午的时候和妻子聊起外出旅游的事儿,这次漫长的居家经历,让我看到一个小区里大家的经济差距,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积累不足,不过我想疫情过后,我并不会就此限制自己的消费,努力攒钱或者是准备再买房子,而是先把环境经营好,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东西,然后该花的话,不该花的不花。其中有一项那就是留一些钱出去走走看看,因为我们的世界随时可能会封闭起来,
2)磨磨唧唧但还是开始了规范的编写,可能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快,但做起来而且是努力想着做好而不是一种:想的很好,拖得很久,然后完成的仓促,后悔的很厉害的问题。今天慢慢的开始了,然后我知道自己的难点就是画图的问题,今天下午也就主要是解决的这个问题:学习画椭球,学会做布尔运算。想想自己前几天,其实是想到这个难点,然后觉得自己做不到,然后存在着情绪,一直拖着不做。现在想想,不会就去学习就行了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毕竟我们很多东西不会,但可以通过网络,通过问同事,这样就可以做出来,然后努力的把它做好。想了想孔老夫子也是因为干各种事儿,才能什么都会。我自己呢?想了想catia这个事儿,还是应该时不时的练习一下,自己是一个必须的工具,而且也是一个短板。其实做工程,不能管是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东西,而不知道底层的工具怎么使用。还有一个就是讲求实际,晚上本来看老教授的数学方法,但感觉自己看不懂,于是想着自己那种试图看一遍的思路到底对不对,其实不需要,扎实一点儿,一步步理解了,这样才能真正的扎实有效,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一种完成感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习惯性冲刺开始造成的?慢一点儿,扎好基础后面才会窜连起来,尤其是数学的学习,毕竟不是要求看课程时间,而是掌握与应用。于是我想到了沉默成本,决定放弃,从看书,消化开始,而不是先把书课程硬撑着看完再回头看书追求理解。
3)中午散步,想到一个问题,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也就没了来世,那我应该信仰什么?想到了百岁人生,当然我可能不太相信自己能活到那么久。不过我应该相信长寿,哪怕拖后腿,大概率也是75岁以上,那么我应该在长寿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人生,及早做准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你老了,是无聊的盯着电视机成为家里消失的人,还是有自己能干的事儿?那么现在应该做哪些事情?或者那些事情可以超越年龄?想到了牛春匀,到处做培训,我自己能做到吗?其实数学,结构,编程等等是可以超越年龄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发的好玩儿。我能持续的积累吗?另外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对航空或者民机绝对相信吗?晚上听何帆讲国强民富,我们的行业和他相关吗?太相关:制造业升级,自主可控,飞机是一个带动的;名富了,有更多需求。所以从大势上看,在正确的道路上。从微观上呢?我是不是觉得航空已经不能给人插上飞翔的翅膀?能不能代表或者引领技术发展,想到了听的技术,听的孪生,纳米材料等等,可能我处理的是日常工作,但其实可以向着那些清洁、高超、材料、信心等高技术发展,他依然能够引领技术创新,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
4)想到运动健身,他能成为存在的意义吗?这个问题让我看到,我着急从比较上来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意义。这是不是一种脱离自身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