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现在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80%都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2008年三亚卫生事业发展趋势总编座谈会上发言。
2、“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健康知识缺乏是第一杀手” ---中国卫生部首席保健专家洪昭光。
3、“平时不注重预防保健,生了病又埋怨医生冒得用” --- “现在医生的误诊率是30%,如果在门诊误诊率占50%,呼吁患者应该对医学和医生有正确的认识”。 自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表此番言论之后,并未见国人在求医问药方面有什么改变。国人缺乏预防保健意识,迷信医生和药品已经到了极致。如果廖厅长的这个数字还有保守,那会是什么情况?
4、“平时不注意疾病信号,生病就看医生,其实,90%的疾病都能自行痊愈”——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系统,90%的疾病都能通过机体的防御机制得到自行痊愈。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了解你的身体,学会判断何时机体能应付疾病的威胁,何时需要医疗手段的介入。但是我们为什么基本没听见医生说过“你这病无需治疗,只需要补充一下什么或是注意一下什么方面就行了”?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别让医生杀了你》
5、“中国医生最难堪的事:当有人问他应该补充什么营养时” ——美国人考医生前必须是营养师,可是,中国医生绝大多数不懂营养。所以,他们碰到类似问题时都是格式化答案:“这些都是骗人的”,“只要饮食得当,你就可以获得所有的营养”,若碰到坚持要答案的人时,他就会告诉你一些对身体无害的营养补充品。
6、“只信药品不重保健,保健知识缺乏到可以嘲笑保健品经营者的程度” ——很多人只相信药物,愿接受医生治疗无效的结果,甚至接受滥用药乱收费的行为。就是对于已经到处可见的保健品不相信,对于来自保健品人员的真诚服务和苦口婆心介绍就是充耳不闻。虽说中国保健品还在经历良莠不齐的发展过程,但是你打开商务部网站看看那些站在国内外保健品前列的直销企业,那一家不是信誉卓著、实力了得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或是上市公司?
7、“40岁前拼命挣钱,40岁后花钱买命”---这是中国人挥霍健康、透支生命、忽视保健、轻视预防的真实写照。
8、“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使病人成了无品德医生的赚钱机器以及新特药的试验品” ——医生心态:反正不要你自己掏钱,吃吧!;病人心态:反正不要我自己掏钱,吃吧!。结果把自己一个不是病人吃成一个真病人,把自己一个小毛病吃成了多个毛病甚至是大病,把自己的免疫力吃掉了,把自己的内分泌吃紊乱了等等。这些人在付出了承重身体代价的同时,还喜滋滋的说“幸好我治病不花钱”,“那些保健品又报销不了”。
http://ww2/large/d67df708jw1eoi2olzxt6j20c80enwg5.jpg【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 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