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三年级“预测篇

聚焦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三年级“预测"篇
前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中年级开始,有目的地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为了研究统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这个特殊单元的教学教法,宜阳新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特组织开展“聚焦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质量”主题教研活动,现将学习资料进行汇编,供学习参考:
预测阅读,即猜想性阅读。它具有未知性、游戏性、趣味性的特点,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阅读策略。三年级统编版“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我们已经教学了两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反思以下一些问题,如:
*哪些内容适合用预测的策略?
*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预测点?
*如果设计多次预测,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
*“猜”的形式下,可生成哪些“读”的策略?
*预测交流中教师如何应答评价?
……
本次小语教研活动中,杨书晋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以下为杨老师的教学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了解单元主题。
师生课前谈话,联系老师的名字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名字的含义。引出本单元的主题——预测。
二、了解学情,从课题入手进行预测。
1.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特别是读好“倒、了”两个多音字。
2.了解学情。
哪些同学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了?已经读过的同学,不要着急告诉大家后面发生了什么,可以比较一下,其他同学猜想的和原文哪个更有趣。
3.课题质疑,认识预测。
预测一:看到“老屋”这个词,你觉得它有多老了?
预测二:它可能是一幢什么样子的老屋呢?
(预设:又破又旧的小木屋;特别空旷的大房子;一直无人居住的房子;玻璃全都破了;门板破了;房子里面漏水;光线不好,又黑又暗……)
预测三:这样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
(预设:有人不断地维修老屋;老屋质量很好,倒不了……)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到题目会有思考,一边想一边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想象推测,这就叫做预测。
4.出示文中旁批,渗入伙伴学习的思维过程。
师:
师:针对同一个题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预测,多有趣呀!那我们的预测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三、学习第1-3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多叫几人,指导读出很老的感觉。
对照刚才的预测,小结预测的依据:生活经验、阅读经验。
2.师生分角色配合读第2、3自然段,体验预测乐趣。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们会有哪些小问号呢?我们来根据你们的小问题进行预测吧!
引导预测:“小小的声音”会是谁呢?老屋会不会答应呢?你为什么这样想?
(预设:可能是一个小动物;老屋不答应,因为它已经准备往旁边倒去;老屋会答应,因为题目说老屋总也倒不了……)
出示旁批,提问:这次这个学习伙伴是怎么猜想的?他看到了什么才这么猜想的?
小结:课文插图和课题也是预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进一步进行预测。
四、学习第4-10自然段。
1.默读第4-10自然段,验证之前的预测结果。
2.出示学习伙伴第三处预测: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指名读。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耐烦”,感受老屋善良、慈爱、乐于助人的品质。
检查会认字“凑、孵、喵、叽”的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往前凑
引导学生再说几个像“喵喵
师生合作读第1-10自然段。
3.出示学习伙伴第四处预测,讨论:学习伙伴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预测?
(预设:因为前面老屋一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有人要请老屋帮忙了。)
小结:故事中重复的情节也是预测的依据。
学生大胆预测:这次又是谁来请老屋帮忙?它为什么要老屋帮忙呢?老屋有没有答应呢?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重复的结构及形式,用完整的句子讲预测内容,尝试续编故事。
五、学习第11-17自然段。
1.出示第11、12自然段,指名读,验证预测结果。
2.第13-17自然段,齐读。
思考:小蜘蛛这段情节与前面小猫、母鸡的情节相比,有何异同?把同学们预测的故事全都写到故事中去,好不好?
学生讨论,小结:关注更多的细节,会使我们的预测更加准确。而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情节可以有一些变化,不能总是重复的情节,故事会更有意思。
3.关注学习伙伴最后两次预测。
讨论: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呢?有没有不同意的同学?为什么?
六、总结课文。
谈一谈关于预测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大胆预测。
从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看,“预测”在课堂中贯穿始终,教师努力营造了大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体现三个能力层次:
“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进而培养“预测”的意识和习惯。
利用课文的七处旁批以及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读之前“猜”,带着猜想去读。
借助旁批提示学生预测的线索,并关注预测依据,让学生能够根据故事内容、生活常识、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等线索进行有依据的预测。
通过这样的设计,时时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只要知道”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情节?”还要反思阅读过程:“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样获得这些阅读经验的?”此外,学生还能在与学习伙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迁移运用阅读策略。
那么怎样的文本适合预测策略呢?
后两篇课文就是典型的可预测文本,《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省略了故事的发展,《不会叫的狗》呈现了不完整的三种结局。三篇文本由扶到放,由教到用,鼓励学生在有趣的预测中懂得预测有据、预测有法,提升阅读判断力和想象力。
可预测文本应该倾向于具有一定情节,读者必须是没有读过的叙事性文本,预测策略预测的是事件的发展。
决定事件发展的因素有:特定环境
那么教师在教学生运用预测策略阅读时,如能从以上方面进行,那么学生的预测就不会天马行空,而且还能产生阅读的成就感。
如《总也到不了的老屋》:“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很久很久没人住。”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预测应该是围绕“倒了”或是“没倒”,于是,特定的环境预测了事件的走向;从老屋的语言神态体会老屋慈祥友爱的性格,从而预测“老屋会不会答应?”,这里,依据人物性格预测至关重要;结合前文的故事发展走向,预测后面的故事发展。这样的预测不仅让学生参与了文本的建构,更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深刻的体会。
设计有价值的预测点,单元课文做了很好的示范: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童话题材的“3”结构恰到好处,老屋想倒,但三次都不倒,一波三折十分完整。第三次时,故事告诉我们蜘蛛的故事怎么也讲不完,老屋也就不会倒了,此处照应了课题“总也倒不了”。如果我们再去续编,那就成了画蛇添足,造成故事冗长。所以,预测只需在蜘蛛来之前围绕过程中的“倒”或“不倒”或是“有哪些小动物来”等即可,根据故事的进程,我们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后面内容发生的依据,预测依据很重要。因此,第一篇课文预测点就在于教预测方法。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故事的一半,另一半让学生实践预测故事会怎样发展,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预测点在于教预测过程。
《小狗学叫》的呈现则是开头和故事情节都很完整,只是缺少故事结尾,而且给出三种结尾方式,作用很明显:预测点在于教预测结果。
预测阅读不是零起点,设计有价值的预测点很重要,否则毫无意义的猜测只能让学生飘在浅阅读之上。学生不仅是阅读的参与者,更是成为阅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多次预测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时随时推想,不忘及时验证,产生阅读期待,体验阅读;激发后续阅读动力,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预测交流中教师的引导应答: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感觉很难应付学生“天马行空”的猜测,常常会陷入“尬聊”的境地。(不置与否、答案唯一、漫无边际......)
化解这一尴尬,教师课堂组织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中低年级的童话故事阅读,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走进故事情境中,一段一段地讲,一次一次地猜,再对照验证反复修正,才能体验阅读的快乐。
其次,抓住文本细节,预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预测点;课前做好充分的预测,才能应对学生的预测。
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三个预测点:“胡萝卜先生常常发愁”,有可能胡子会给他惹出一些麻烦事。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放风筝,还会帮助谁呢?胡萝卜的长胡子最后有没有用完?三个关键的预测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抓住文本的线索,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推测。
《小狗学叫》根据文本出示的三个结局预测,教师备课前要做好充分预设:
第一种结局与前面情节类似,预测学会牛叫,却遭到危险或困境(依据前文情节)学会牛叫,因为懂“牛语”而被人收养看管田地,过上好日子(依据生活经验)......
第二种结局碰上农民,学会“人语”,预测农民让狗学习正常的狗叫,从而和人类和谐相处,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常规猜测)学说“人语”,成为农民的幸运狗,几次帮助农民逃脱危险,或帮助农民发财致富(非常规猜测,依据童话故事积累)会说“人语”变得与众不同,被农民拉去表演或卖给马戏团(非常规猜测,依据童话故事积累)......
第三种结局遇到同类,预测终于学会狗叫,过上正常生活。不相信这是自己的语言,有了前面的经历,不敢再学了,最后变成一只真正不会叫的小狗了......
依据文本开放性结尾的特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可视化的表格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直面预测依据,让感性的、隐性的预测过程明确显性地表达出来,感知预测应更多地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故事细节。
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预测点设计好组织教学。
1.预测活动加以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蜘蛛来求助之前预测哪些动物会来寻求帮助时,如果不加要求设计,学生势必把没来过的小动物都来一遍,势必引起杂乱冗长,适当再加点要求:“前面的故事里,小猫来了住了一个晚上;老母鸡来了,住了二十一天;那么后面来的小动物可能一个比一个住的时间长,会是谁来呢?大家预测预测。”这样的要求,学生不会天马行空,会结合经验想一想谁会住得越来越久。(于是,小朋友会想到小燕子来了要住一个春天;小熊来了,要住一个冬天进行冬眠.....),这样孩子们经过有依据的思维活动,会让预测过程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变得更为有趣。
2.教师语言加以生动表述。
当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直接就往后看时,师:“我们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不用急着往下看,可以停下来做做思维活动,想一想为什么?猜一猜后面的故事,这样会让你的阅读旅程变成闯关游戏,有趣极了!”
当学生在预测过程中,纠结“正确答案”时,师:“我们发现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好像在和作者玩“猜一猜”的游戏,我们猜对了跟中了大奖似的,说明我们和作者想得一样;如果没猜对,那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那样写,也是挺有意思的。”
当学生没法往下预测时,师:“读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可以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前面故事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接着往下预测。”
当学生学习了预测策略,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运用,师:“如果把这个故事读给别人听,你准备在哪里停一停,让他猜猜故事后面的内容?”
资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