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聚焦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四年级“提问篇

(2020-09-29 11:51:47)

聚焦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四年级“提问"篇

前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中年级开始,有目的地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为了研究统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这个特殊单元的教学教法,宜阳新区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特组织开展“聚焦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质量”主题教研活动,现将学习资料进行汇编,供学习参考:

 


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核心在于学生能进行“真”思考,提出“真”问题。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就不能用功利性的追求限制学生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基于思考探究和真实意愿提出真实的问题,从问题意识的原点引导他们学会提问,并将单元学习的成果不断运用到今后的课内外阅读中,才能逐步形成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能力。


提问本身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无问便无思,无思何谈学……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皆源于发问的求知欲触及的学习动机。一本书中曾讲述东西方教育的异同:背诵的东方,提问的西方。”东方喜欢听讲,西方喜欢提问。讲固可传道、授业、解惑,而问则会求索、省身、明道,二者相辅相成。问是讲的价值,讲是问的延伸。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建议

一、树立完整阅读教学体系,明晰提问策略的梯度


教材关于“提问策略”单元的构建,统编教科书采用了“两步走”的策略。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侧重“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重在激活“提问”的兴趣,唤醒“提问”意识,培养“提问”思维;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侧重“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去解决”,重在深化“提问”策略,丰富“提问”角度,提升“提问”品质。

 


 

教学时要紧扣学段与文本功能,不越位,不拔节,不跑偏。阅读策略服务于阅读,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切莫为了策略而策略,为了提问而提问。


实际课堂中,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倾向先教学生怎样提问?(如:学习提问的词语有哪些?可以在文本的哪些地方提问?……)这类方式貌似在直指“提问”落实语文要素,实则脱离阅读体验,很容易造成学生无疑而问,虚假提问,不利于阅读质量的发展。不考虑学生学情,对于学生的提问总是用“是否有质量,有没有切合文本”的标准答案去衡量,这样很容易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一味地迎合发问,失去了提问的本真。没有正确的目标指引,容易造成孩子课堂提问满天飞,师生一下收不了手,整堂课变成了“问题课”。

 

二、单元聚焦,精准切入文例,明确提问策略的路径

四上第二单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提取关键信息:

“尝试

“尝”一点儿一点的试试,体会“提问”的滋味,在阅读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尝”的时间;“试”试验,基于自身提问的起点,拓展提问的空间。

教学建议:

不必过分纠结问题与课文的意义大不大,问题是否跟教学有关,问题是否问的恰当……因为“试”本身就允许“犯错”,就是实践调整完善思维的过程。

基于学生学情,在阅读体验中渗透提问策略:

【不同角度】

1.从题目入手,问出课文主旨

2.从词句着眼,问出文字内涵

3.从语段推敲,问出深层含义

4.从写法聚焦,问出表达奥秘

5.从补白追问,问出内外关联

【提出自己的问题】

基于阅读文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基于阅读困惑,提出自己有难度的问题

基于阅读生成,提出自己新遇到的问题

基于阅读角度,提出自己刚发现的问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执教:袁萍老师

一、课前导入师生互相介绍,交流阅读体验,渗入互相提问


二、进入单元扉页,引出提问策略 

阅读单元扉页

理解名言:“为学无疑,疑则有进”。

阅读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尝试  不同角度  自己

大问号:一本本书组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带着我们去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分享交流,学习提问策略

1、读题提问。

出示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思考:读了题目想提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进行简单梳理:(学生针对于课题提问指向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归纳问题:关于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2、初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

带着问题(课文讲了什么故事?)静心读文。 

反馈故事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梳理脉络):

豆荚里的豆
              理想
       结果
第一粒豆


第二粒豆


第三、四粒豆


最后一粒豆


学生根据表格连起来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落实提问策略。

快速浏览课文,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难懂的部分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学生独学)

提问小贴士:猜测情节发展,进行刨根问底

             关注人物心情,前后比较提问;

             聚焦语言文字,不懂之处提问。

交流反馈,学习分享。(群学)


4、小组学习,整理问题

观察课后题,引出学习小伙伴的发现:(有些问题是针对于课文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于全文提的。)

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分类。

 

三、试着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针对部分提问)

预设问题一:为什么第五粒豌豆可以开花呢?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相关段落。(1)“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它被射到空中,落到楼顶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师:如果针对一个词语来提问,你会针对哪个词语来提问?(预设“囚犯”)“囚犯”,关在房子里,失去了自由的人,称之为“囚”。

预设新的问题:为什么最后一粒豆可以说成“囚犯”?(感受生存环境的恶劣)

(2)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

师:如果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你会怎么提问?

预设新的问题:她是怎样盛开鲜花的? (感受过程的美好:自身努力以及母女俩爱的照顾)

(3)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预设新问题: 从最后一粒豆向上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学习些什么?


(通过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第五粒豌豆是一颗充满生命力的、顽强坚定的豆子。这是巩固操练针对部分提问策略。)

 

四、总结延伸,实践针对部分提问,发现新问题。

按照上述方法,试着给其他部分提出新问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识字学词,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继续学习针对全文的提问策略 ,学习问题梳理。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小豌豆的美好心灵,体会生命中的爱心与温暖。


简要教学模块:

一、回读全文,巩固识字学词。(集中识字,随文识字)

二、默读圈画,回顾全文阅读体验,根据第一课时学生问题进行梳理筛选。

三、聚焦结尾,锁定提问视角,自己提问比对习题。

四、尝试解决问题,融入理解体会。

五、总结梳理,交流提问收获,激发提问成就感。

 

《蝙蝠和雷达》和《呼风唤雨的世纪》

阅读泡泡提示:一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一)教学建议:借助阅读泡泡的批注,提供的助学系统,引导学生懂得从不同角度提问。两篇文章策略相同,目的相似,旨在落实提问策略,培养提问的思维角度,教学时两篇文本,可以由扶到放的构建教学路径。


《蝙蝠和雷达》可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结合上一节课所学,先让学生初读后自主发问,然后再结合书旁阅读泡泡,寻找知音,对比自己提出哪些的问题和书上提问的不谋而合或角度一致。教学时,教师顺势基于泡泡的助学系统,引导学生这样的问题是根据怎样的思考提出来的?比如:

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出疑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情景对话引导提问:文章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会写什么。可是当你读过文章第一段后,难免心生疑问?

通过助学系统,教学生提问的角度。


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教师组织学生借助问题清单,放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运用提问策略。


(二)教学简要模块设计:

《蝙蝠和雷达》

一、题目设疑,回顾梳理阅读疑问

二、对比泡泡,思考问题提出角度

三、创设情境,给予提问角度空间

四、小组交流,选择优先解决问题

五、关联习题,尝试以多角度提问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回顾唤醒,怎样提问

二、借助清单,锁定角度

三、自主阅读,实践运用

四、小组交流,比对优化

五、分享发现,深入阅读

 

 

《一个豆荚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老老实实读教材,踏踏实实教语文

                      袁 萍

一、多视角看单元

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的功能性单元。崔云宏教授说:策略单元的阅读课不一样在于直接指向的是策略的学习和掌握、实践。同时,根据学习的规律,将“学习提问”这一个策略分解为四个小目标呈阶梯性分别安排四篇课文中。

《一个豆荚的五粒豆》尝试提问,通过自主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有些问题是针对全文;

《蝙蝠和雷达》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不是的角度提问;

《呼风唤雨的世纪》指导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蝴蝶的家》独立提问,通过提问、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尝试解决。

纵观四篇课文,看起来是对提问有不同的的要求,其实就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学习、实践、反思、重建……很好的体现了统编版教材编排的整体意识。

根据本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特别又是第一个课时,所以主要目标便只能设定为“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基于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全都指向“提问”:课前导入,向老师提问、向课外书的书名提问、向课题提问;初读课文提问、整体归纳了课文内容后又提问;整理小组清单后提问、根据问题阅读片断,结合方法进行提问;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后继续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而阅读后有新的收获又鼓励产生新的问题,也就是实践、反思、重建的过程。


二、全方位指向“提问”

作为“提问”策略单元,学生愿意提问,有兴趣提问,敢提问,有问可提,是最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课前导入,以向第一次见面的老师提问为话题以谈话的方式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课外的世界一定是充满好奇的,所以,通过对从来没有看到的三本书的题目进行提问,让学生感受到,提问其实很简单。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课堂的学习。

既然是“策略”,必定是有方法的,可是“提问”又有什么方法?要把“拐杖”给孩子们,孩子们才会敢走出来,只有有“法”可“用”,才能循“径”入“门”。学生会提什么问?老师如何应对?提问的方法有哪些?……

因为是新的课文新的单元新的编排,几乎没有关于提问的资料可查,所以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在自己的学校做过一些调查,归纳出“提问“的方法。所以在上课时,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能够在“鼓励”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并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总结出方法,既鼓励了提问的学生,又启发了其他的学习,让他们觉得提问确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三、反思中得收获

    策略单元是功能性单元,所指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学习“阅读策略”,那课文的思想主旨还要不要?其实,当然要!阅读策略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有质量的阅读,阅读策略和课文主旨就像鱼和水一样,是必须共存的。通过课文学习阅读策略,而在阅读策略的运用下,逐步揭示思想主旨,这本是一个互结促进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预设了学生会针对第五粒豆提的问题会最多,所以就设计了第五粒豆从射出去的想法到最后开出了花这一部分的学习。

用“围绕词语”的方法学习“青苔”“囚犯”,理解了豌豆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提出“为什么这么恶劣的环境,豌豆还会开出花来?”这个问题,带问题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感受到第五粒豌豆的“生命力顽强”。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进行阅读,阅读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找到答案,促进对思想主旨的感受。

但是,这个环节,“提问”的方式突显出来了,可是,通过提问所希望呈现的效果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用“提问”指导阅读这个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在进行第二个课时的学习时,这方面的指向性肯定应该是要更强的。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给了一线老师很多“拐杖”,放空自己,老老实实读教材,单元页、课文、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就是最好的备课资源。崔去宏教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种地一样,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是的,不求新,不求异,只求“实”,能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得,就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