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解读(3)

http://b11.cnc.qzone.qq.com/ac/b.gif
第一部
逻辑学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黑格尔给予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实质上是划分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的区别。因此这里必须强调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并不仅仅是思维的规律或规则。黑格尔的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p63)
如果问什么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回答是思维,黑格尔回答是真理。真理当然也是一种思维,可以说是思维的精华。现在人们也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黑格尔是辩证逻辑。如果用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来比喻这两者区别,也就容易理解了。
黑格尔批评了在真理面前的两种错误态度:谦卑和虚傲。希望和鼓励青年:“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内心中似乎激励起一种对于更高尚神圣事物的渴求,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了。”(p66)
逻辑学以思想或者说真理为对象,思想是人人有的,但有高低之别。有人以为,每个人无须学习逻辑都能思考,正如无须研究生理学,都能消化一样。逻辑科学的内容乃是超感官的世界,而探讨这超感官的世界亦即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数学的抽象还是感性的东西,逻辑学的抽象难以用感性把握。其实无论是数学,还是逻辑学的思想,基本上是脱离了感性世界,是一种超感官的思想体系。“思想甚至于进一步“辞别”〔或脱离〕这种最后的感性东西,自由自在,舍弃外的和内的感觉,排斥一切特殊的兴趣和倾向。”(p67)
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维在现实世界里成为一种力量,产生异常之大的影响。也许黑格尔是为了维护宗教和政府的威信,是不是出于内心,不得而知.他对思想的自由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于是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思维的威力,进而仔细考察思维的权能,想要发现,思维自诩过甚,未能完成其所担负的工作。思维不但未能认识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本质,总而言之,不但未能认识真理,反而推翻了政府和宗教。因此亟须对于思维的效果或效用,加以辩护,所以考察思维的本性,维护思维的权能,便构成了近代哲学的主要兴趣。”(68)
黑格尔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思维进行考察。
A 思维的意义和对象
我们首先要提到感觉、表象、与思想的区别。感觉是人的感觉功能或者借助工具的感觉功能的延伸。表象是我们所意识到的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也可以说是感觉的综合和抽象。思想可以规定为普遍的、抽象的、能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表象的进一步综合和抽象。感性事物与思想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特点是个别性的。表象往往是表现为个别化、孤立化,虽然有时既具有思想的内容,又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但是没有必然性,必然性是因为有知性的中介,“就这点而论,表象与知性相同,其唯一的区别,在于知性尚能建立普遍与特殊,原因与效果等关系,从而使表象的孤立化的表象规定有了必然性的联系。”(p70)
表象有时候也称之为观念,指以思维材料为内容的表象,如果感性材料经过知性的过程,也上升到观念。(观念和概念在黑格尔看来是有很大区别的,黑格尔的概念是等于事物的本质,常常当做真理解释。观念则不一定,需要上升到概念)必须注意,黑格尔的概念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我们理解的概念只是事物的名称,无所谓正确与否,并不就是真理。
黑格尔常常提到的这几个名称(这里不敢用概念,以免读者误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帮他做出这样的推论:现象——感觉——表象——知性——观念——概念——理念。这是思想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化的过程。这样的推论应该是本质上符合黑格尔的哲学理论,虽然他没有明确指出过、肯定过这种推论。而重要的是可以肯定,黑格尔明确的指出的那种观点;现象就是理念的显现。世界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演化,即从理念到现象,再从现象到理念,这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大圆圈,这种推论是黑格尔哲学思想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圆圈。
回顾《小逻辑》序言中的最后一段话:“哲学各特殊部门间的区别,只是理念自身的各个规定,而这一理念也只是表现在各个不同的要素里。在自然界中所认识的无非是理念,不过是理念在外在化的形式中。同样,在精神中所认识的,是自为存在着、并正向自在自为发展着的念。理念这样显现的每一规定,同时是理念显现的一个过渡的或流逝着的环节。因此须认识到个别部门的科学,每一部门的内容既是存在着的对象,同样又是直接地在这内容中向着它的较高圆圈(kreis)〔或范围〕的过渡。”(p60)
为了全面理解和把握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特别是他的逻辑学是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我们有必要先进行一下学习思考,先来看看《小逻辑》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我们从理念开始,现在我们又返回到理念的概念了。这种返回到开始,同时即是一种进展。我们所借以开始的是存在,抽象的存在,而现在我们达到了作为存在的理念。但是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p428)
B.思维的本质和普遍性
思维活动的产物、普遍概念,就包含有事情的价值,亦即本质、内在实质、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普遍性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得到的。“自然所表现给我们的是个别形态和个别现象的无限量的杂多体,我们有在此杂多中寻求统一的要求。因此,我们加以比较研究,力求认识每一事物的普遍。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p75)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个体,如不同的植物、动物,简单的归类也许可以做的,但是如果要复杂的归类,特别是要建立植物种类的体系,动物种类的体系,不经过现象——感觉——表象——知性——观念——概念,并且不经过反思,是不可能到达能够建立动植物的科学的分类体系。
“须知普遍作为普遍并不是存在于外面的。类作为类是不能被知觉的,星球运动的规律并不是写在天上的。所以普遍是人所不见不闻,而只是对精神而存在的。”(p76)
C.思维的反思和真实性
经过反思,最初在感觉、直观、表象中的内容,必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是通过反思的中介起作用的。思维经过了反思以后,才能从最初在感觉、直观、表象中的内容,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反思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反复思考和反身思考,反复思考是从现象到知性的反复过程,反身思考是对知性到概念的反思,因为知性到概念是一个思维的阶段,反思就是思维的思维。不断地反思,才能得到事情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需要理性的把握。
D.思维的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
“反思既能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本性,而这种思维同样也是我的活动,如是则事物的真实本性也同样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就我作为能思的主体,就我作为我的简单的普遍性而言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完全自己存在着的我或我的自由的产物。”思维首先是一个人的思维,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思考。思想又是自由的,是主动寻求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所以就内容来说,只有思维深入于事物的实质,方能算得真思想;就形式来说,思维不是主体的私有的特殊状态或行动,而是摆脱了一切特殊性、任何特质、情况等等抽象的自我意识,并且只是让普遍的东西在活动,在这种活动里,思维只是和一切个体相同一。”(p78)
“思想,按照这样的规定,可以叫做客观的思想,甚至那些最初在普通形式逻辑里惯于只当作被意识了的思维形式,也可以算作客观的形式。因此逻辑学便与形而上学合流了。形而上学是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而思想是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性的。”(p79)
黑格尔认为,“当思想对事物要形成一个概念时,这概念及其最直接的形式判断和推论,决不会是由一些生疏的、外在的规定和关系所形成的。
反思,有如上面所说,能深入于事物的共性,而共性本身即是概念的一个环节。说知性或理性是在世界中,同样地说出了客观思想所包含的相同的意义。这种说法也仍然有些不方便,因为一般的习惯总以为思想只是属于精神或意识的,而客观一词最初也只是用来指谓非精神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思想是客观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对此人们还会感觉一种矛盾,一方面把思维看成事物的内在活动,一方面又说人与自然事物的区别在于有思维。黑格尔解释这种矛盾“我们必须说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
识的思想体系,或者象谢林所说的那样,自然是一种顽冥化的(Ver-steinerte)理智。”(p80) 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而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有意识的客观世界体系。这样它们就合二为一了。“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自然界不能使它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是一个能意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p81)
自然界的真实性和规律性,只有人才能证实和发现。人的思想有真与不真的问题,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它们的真理。离开这种应用过程,去问思想规定本身真与不真,似乎没有意义。如数学上的定义:一个点是没有大小的、一条线是没有粗细的、一个面是没有厚薄的。离开数学的应用,问这些是不是真的,是没有意义的。哲学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因此黑格尔说:“逻辑思想是一切事物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根据。要有相当高教养的人,才能够把他的兴趣指向这种逻辑的纯粹规定。对这些逻辑规定加以自在自为的考察,还有一层较深远的意义,即在于我们是从思维的本身去推演出这些思维的规定,并且即从这些思维规定的本身来看它们是否是真的。”(p85)
黑格尔认为,真的朋友、真的艺术品,是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真的”概念,不符合这种概念,人们就会说,“不是真的朋友,不是真的艺术品。”一般说来,不好与不真皆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
黑格尔以下就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认为人与自然的分离,精神与自然的分离,造成了人的堕落。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就是采食了知识之树的果子,被逐出了伊甸园。:“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与这个有深刻意义的教会信条原始罪恶说正相反对的,便是近代启蒙时期兴起的一个学说,即认人性是善的,因此人应忠于他的本性。”(92)
黑格尔认为的客观思想就是真理。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的分离在客观思想、绝对理念中得到统一。这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从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的,逐步发展到哲学的观点。黑格尔指出:“一般人对于认识、信仰等等的本性的观念,总以为完全是具体的东西,其实均可回溯到简单的思想范畴,这些思想范畴只有在逻辑学里才得到真正透彻的处理。(p94)
以上黑格尔对逻辑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规定,以下他对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进行了分析批判。
A.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态度;形而上学
黑格尔这一部分对这三种态度的分析批判,其实在《小逻辑》这本书里开展,其实并不是很有必要,在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这部分可以清楚了自己理论的合理来源。别人的态度对自己的理论并不重要,对此长篇大论反而容易影响黑格尔的逻辑学理论的阐述,特别是容易损害《小逻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因此对ABC这三种态度的解读,就不必详细了。
黑格尔批判旧形而上学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一种错误的态度:“思想对于客观性的第一态度是一种素朴的态度,它还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与信仰的对立,却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认识真理,即可使客体的真实性质呈现在意识前面。有了这种信仰,思想进而直接去把握对象,再造感觉和直观的内容,把它当作思想自身的内容,这样自以为得到真理,而引为满意了。一切初期的哲
学,一切科学,甚至一切日常生活和意识活动,都可说是全凭此种信仰而生活下去。”(p94)
我们曾经介绍过哲学的基础理论就是形而上学:本体论、宇宙论、理性灵魂学、自然神学。黑格尔以下分别就这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批判.“
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是有限的思维,因为它老是活动于有限思维规定的某种界限之内,并把这种界限看成固定的东西,而不对它再加以否定。”(p97)
黑格尔概观了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但是这种知性的无限性,这种纯粹的本质,本身仍然只是有限之物,因为它把特殊性排斥在外面,于是这特殊性便在外面否定它,限制它,与它对立。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固执着抽象的同一性。(p109)
B.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二态度
Ⅰ.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力求从经验中,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p110)
“经验主义中有一重大的原则,即凡是真的,必定在现实世界中为感官所能感知。这一现实原则正好与应有相对立。凭借应有的原则能作反省思考的人,常以矜骄的态度提出一〔理想的应当的〕彼岸观念,而表示他们对现实或现在的世界的轻蔑。而这种彼岸的观念也只有在主观的理智里才有其地位和定在。与经验主义一样,哲学也只认识什么是如此(参看§7),凡是仅是应如此,而非是如此的事物,哲学并不过问。”(p111)经验主义这一重大原则恰恰是黑格尔所反对的,
凭借应有的原则能作反省思考的人就是他自己。他以矜骄的态度提出彼岸观念,只有在主观的理智里才有其地位和定在,表现对经验主义的轻蔑。从理念到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到理念,黑格尔认为能够建造通向两岸的宏伟的桥梁。他因此而骄傲。
Ⅱ.批判哲学
黑格尔在这里对康德(德国1724-1804)的哲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以上三本书实际上可以分为:理论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它们分别要回答三个问题:“
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黑格尔在首先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批判。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黑格尔说道:“康德特别要求在求知以前先考验知识的能力。这个要求无疑是不错的,即思维的形式本身也必须当作知识的对象加以考察。但这里立即会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在得到知识以前已在认识,或是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勿先下水游泳。不用说,思维的形式诚不应不加考察便遽尔应用,但须知,考察思维形式已经是一种认识历程了。”(p118)
黑格尔肯定康德把习惯用语中所谓主观客观的意义完全颠倒过来了,称那只是在感觉中的材料为主观的,但他却又称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想内容为客观的。有人责备康德,黑格尔却予以赞美。“因此康德把符合思想规律的东西(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东西)叫做客观的,在这个意义下,他完全是对的。从另一方面看来,感官所知觉的事物无疑地是主观的,因为它们本身没有固定性,只是漂浮的和转瞬即逝的,而思想则具有永久性和内在持存性。”(p119)
究竟什么是思想的真正客观性?按照康德的说法,思想虽说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范畴,但只是我们的思想,而物自体不可知。而黑格尔认为,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黑格尔认为:“客观性一词实具有三个意义。第一为外在事物的意义,以示有别于只是主观的、意谓的、或梦想的东西。第二为康德所确认的意义,指普遍性与必然性,以示有别于属于
我们感觉的偶然、特殊、和主观的东西。第三为刚才所提出的意义,客观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以示有别于只是我们的思想,与事物的实质或事物的自身有区别的主观思想。”(p120)
理解第三种意义很重要,思想把握了事物本身,揭示了事物本质的主观思想也是客观性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是事物本身所有,也是主观思想的产物,因此都是客观性的。黑格尔这种看法是对的,思想虽然本身不是客观的,但是思维的内容揭示客观的本质,这种思想就是客观性的。客观性并不就是客观物质的东西,只要是具有客观的性质就叫做客观性。这样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绝对理念等等观点,是很有帮助的。
以下又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分为A.灵魂 B.世界 C.上帝
这里和黑格尔刚刚说的《A.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形而上学》基本是重复了。
再以下是对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批判。
C.
思想对客观性的第三态度
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黑格尔在这里批判了耶柯比的直接知识论。“耶柯比主张真理只能为精神所理解,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由于具有理性,而理性即是对于上帝的知识。但因间接知识仅限于有限的内容,所以理性即是直接知识、信仰。”(p154)
黑格尔认为直接知识论的片面性带来了三种后果。“第一、既然真理的标准、不是内容的本性,而是意识的事实,那么凡被宣称为真理的,除了主观的知识或确信,除了我在我的意识内发现的某种内容外,就没有别的基础了。”(p164)“第二,认直接知识为真理的标准还可引起另一种结果,即把一切的迷信和偶像崇拜均可宣称为真理,并且对任何毫无道理并违反道德内容的意志要求,均可进行辩护。”“第三、对于上帝的直接知识只告诉我们上帝存在,而没有告诉我们上帝是什么。因为如果能说出上帝是什么,将会是一种知识,而且将会导致中介性的知识。”(p166)
这里的关键是黑格尔用批判直接知识论引导出了了“中介性的知识”。中介性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关键点,是连接每一个环节的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我们洞见了直接性不是独立不依的,而是通过他物为中介的,才揭穿其有限性与非真实性。这种识见,由于内容包含有中介性在内,也是一种包含有中介性的知识。因为真正可以认作真理的内容的,并不是以他物为中介之物,也不是受他物限制之物,而是以自己为自己的中介之物所以中介性与直接的自我联系的统一。”((p167)
http://b11.cnc.qzone.qq.com/ac/b.gif
识的思想体系,或者象谢林所说的那样,自然是一种顽冥化的(Ver-steinerte)理智。”(p80) 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而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有意识的客观世界体系。这样它们就合二为一了。“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自然界不能使它所含蕴的理性(Nous)得到意识,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是一个能意识到普遍性的普遍者。”(p81)
学,一切科学,甚至一切日常生活和意识活动,都可说是全凭此种信仰而生活下去。”(p94)
我们感觉的偶然、特殊、和主观的东西。第三为刚才所提出的意义,客观性是指思想所把握的事物自身,以示有别于只是我们的思想,与事物的实质或事物的自身有区别的主观思想。”(p120)
前一篇:黑格尔《小逻辑》解读 (2)
后一篇:黑格尔《小逻辑》解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