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及反思

(2018-12-25 09:49: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1.把握词意,领略意境。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重难点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吸引学生兴趣:播放视频:《水调歌头》沙画表演)

一、导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诗人都爱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二、展示学习目标

指名读学习目标。指名读词的有关知识。(请这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词的有关知识)

三、检查预习

1.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请同学们来展示你的预习成果。指名字正腔圆地、有板有眼地读词。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从字音方面来说,这位同学读得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同学说哪里读得不准确。如果准确。教师说:这位同学做到了字正腔圆。)这位同学朗读的停顿与节奏把握得怎么样?指名回答。如果不好,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好,你做到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2.学生看着幻灯片齐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押韵的字拉长音。老师评价。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预习第3题,在疏通文意方面,谁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教师借助幻灯片检查词语解释,指名照幻灯片说译文。

教师提示省略的部分。

谁问“明月几时有”?谁“把酒问青天”?

“转朱阁,低绮户”,谁“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译文示例: 明澈的月亮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何日、何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受不住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此情此景,哪里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离别的人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课文研讨

1.读诗还讲究有情有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词的意思、意境之后。我们一起来攻关。指名读自学提纲中问题。学生思考。反馈:

1)小序交代了什么?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 如果是后者,那么愁从何而来?

学生结合知人论世介绍:政治失意  怀念弟弟

教师补充:苏轼因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小序当中说“兼怀子由”,从“兼”字可见“怀子由”并不是主要目的还有其它;快读词,并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另一目的?

2)上下阙主要写什么?各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    失意矛盾《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及反思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穿插问题:

3)政治失意中的苏轼想怎么样?“我欲乘风归去”“归去”什么意思?回到天上去。作者是神仙吗?

“天上”“人间”各指什么?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或者理解为:朝廷(殿试时,苏轼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评为翰林学士,苏轼立下政治理想——辅君济世,欧阳修很赏识他,提拔他,可如今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排挤,被迫请调杭州等地。)   地方

作者想回朝廷,却又矛盾。

师: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他怕什么? “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那指什么?

指心理上的恐惧,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心生恐惧。于是,词人还是认为哪里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人间”就是指“地方”。 他想通了,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2.(以下可采用学生质疑方式,或者教师质疑。)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埋怨:月亮啊!我有很多遗憾,你不应该有什么遗憾啊!可你为什么常常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啊?

教师介绍: 1074年为了能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经常团聚,自愿请调离济南很近的密州,可如今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母亲去世,妻子去世,父亲去世……

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以十全十美。很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五、主题探讨:

整首词无不体现了苏轼那种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胸襟。   

六、有感情朗读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语句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教师引导有情有味读词——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情绪高涨  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沉思 矛盾 忧郁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平稳  解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  遗憾  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彻大悟  乐观旷达

学生自由有情有味读词。指名读词。

七、背诵比赛。   

小组PK。

八、当堂检测(18分)

1.苏轼,      朝文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楼      )朱阁  

  )户      )娟

3.按原文填空(4分)

1)我欲乘风归去,                                      

2)                     ,何似在人间。

3)不应有恨,                    

4.理解性填空(8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九、作业设计

二选一:

1)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2)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

 

 

 

 

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及反思 

                        望月    失意矛盾      

  

     苏轼    乐观旷达

 

怀人    离愁别恨

 

【教学反思】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指导——自学——引探——应用——评价”体系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教好它,让学生掌握它,对学生的我国古诗文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对于《水调歌头》我的几个班的教学引入都不一样,而是根据各班的学情具体确定。这样的效果比教案中的固化模式要优越得多。

    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

    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一节课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能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专注于备学生备教材,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能使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必将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入新台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