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的精华--文庙

标签:
文庙上海儒家老城厢杂谈 |
分类: 慢游上海 |
上海文庙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坐落于有七百年历史文化的上海老街附近,位于黄浦区文庙路215号,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藏身闹市门前车来人往,颇有大隐于市的感觉。

上海文庙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位于学宫街,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1855年(清咸丰五年)文庙在现址重建,占地17亩。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学宫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文庙俯瞰(此图片来自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5月,上海市民众教育馆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并建立上海市沪南人民文化馆。十年动乱中,文庙被改作“武庙”,成为南市区体委及其属下的训练场馆。1979年动乱结束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会拨款重修大成殿、明伦堂、魁星阁、崇圣祠,还重建东西庑殿,并疏浚天光云影池。1997年,南市区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文庙进行全面整修,历经3年,终于全面恢复了文庙在清代最盛时期的风貌,并于1999年9月24日,举行了盛大的上海文庙修缮竣工开放仪式,并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门,文庙的第一道大门。
大成门,应该是第二道大门,现在的文庙系清咸丰五年所重建,典型的庙学合一的场所
古井
仪门屋顶的雕塑为龙头鱼身,我的理解是意欲鲤鱼跳龙门吧。
魁星阁是上海文庙古建筑群中的建筑艺术珍品,共三层,高约20米,外观呈六角型,阁内六根金丝楠木柱,白底层直通阁顶却没有一根铁钉。从前登临此阁可以俯瞰老城厢全景。此阁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原供奉奎星神。据古籍记载,奎星乃二十八宿之一。为西方白虎之首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人遂将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说孔子乃是天上奎星,所以文庙中必建奎星阁:至于奎与魁通用,原出于顾炎武著的《日知录》:“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魁星神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勾;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拿一株如椽朱笔,意在用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现阁内悬有两幅魁星图,供人瞻仰。


红花檵木古桩,现今树龄已超过200年
听雨轩
儒学署
儒学署在风光秀美的天光云影池北侧,为一幢两层小楼。旧时,此署为掌管文庙祭祀和生员教育的场所,其官员称教谕。上海县学首任教谕为上海镇学创办人、教育家唐时措。今天,此署底楼为历代茶具陈列室,二楼为文庙会议室。署前右侧有听雨轩,三面,临池,边置吴王靠,中置石桌石凳,供人憩息,小巧玲珑,清幽雅致。轩名取自古诗句:“秋阴不散霜正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十分贴切。
前一篇:最美书店(2)--建投书局
后一篇:日出宫原眼科--一家糕点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