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淡风轻
云淡风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89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改错

(2024-01-10 15:12:50)
分类: 课堂教学

最近一直在严抓两端学生的改错情况,一是排名靠前的学生,一是排名靠后的学生。同时要求他们在我讲完试卷之后进行试卷选择题改错(标明错在哪儿?对在哪儿?)并再次给我检查,也就是这个检查,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学生听课效率的差别。

成绩好的学生大多能够准确改错(准确指出对在哪儿/错在哪儿)。而成绩弱一点的学生往往只能看出一个方面(要么知道对在哪儿,要么知道错在哪儿)或者只是机械的将正确答案订正在旁边,全然不思考答案和材料之间有何关系以及正确答案和自己错误答案之间的关系。如此学习,怎么可能不反复出错呢?

可是为什么不思考呢?

牙牙学语时期,我们就有过“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这种对于未知的探索和思考为什么渐渐在有些人身上消失了?这个“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对身边的事太过理所当然而不去追根溯源,直到多次被学生的“为什么”所问住,我才逐渐在解决问题之前会先去探寻根本,明确原因之后再去想对策,这样的思路确实更有利于去抓住本质,找到共性。

而我的学生中,很多人也同过去的我一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不仅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道应该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这种情况从根本上也是需要更多思路的引导,多问“为什么”,帮助他们从纵向去探究知识的根源,去探究自己思路的不足,如此反复训练,培养他们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反思思维水平。个人感觉这种思维的养成和运用定会受益终身。

令人惊喜的是,在所带的学生中,有三个同学有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总是不满足于知识点的“是什么”,更多思考知识背后的“为什么”,也正是他们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也让我的教学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不断提高。惊喜的同时也好奇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让这些孩子在经历九年填鸭式教育之后依然能对知识保持一种“探究”的热情?

如何保持、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思考?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