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解读(中)
(2021-08-20 16:43:40)分类: 课堂教学 |
《生活与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解读(中)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生活与哲学》中,引用了众多中外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如:黑格尔认为,在夜幕降临时起飞的猫头鹰(哲学)的使命,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等等。教师只有领悟这些思想观点,才能指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窗,促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功课。本文试对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名言栏目除外)进行一些不成熟的解读。(接上)
观点(14):列宁说过,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解读】列宁的话说明了两点:(1)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把唯心主义比作“一朵无实花”,即不能结出果实、不能认识真理的花。但是,这朵“无实花”却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就是说,它有认识论的根源。列宁认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2)唯心主义的借鉴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在回答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唯心主义是错的,但离开这个问题,唯心主义的许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哲学家是思想者,由于时代或自身的局限可能会提出很多错误的观点,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的严谨、多样、巧妙和创新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宝藏,唯心主义哲学家在此的贡献也是极有价值的,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误解与偏见
观点(14):恩格斯曾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解读】恩格斯针对当时人们对“唯物主义”的误解与偏见,十分愤慨地说了这句话。恩格斯认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好世界”的信仰,这是十分荒谬的。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有在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上才能使用这两个术语,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因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不能认为唯物主义就完全正确,唯心主义就完全错误。唯物主义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正确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缺陷和错误;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但有的也可能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更不能认为唯物主义是坏的,唯心主义是好的。
“二元论”
观点(15):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想,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解读】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哲学开创者的笛卡儿,认为精神界和物质界是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于是提出了“二元论”哲学思想,他认为,存在着一个思想的存在(灵魂)和广延的存在(物质),就像人自己存在着并且有意识一样,这是不证自明的。灵魂和物质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现实,灵魂只有意识而没有广延,物质只有广延没有意识。物质是仅用力学的手段来理解的,而灵魂则是自由的、理性的。正如教材中“专家点评”所说,这种观点看起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最终滑向了唯心论。
世界的本原
观点(29):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解读】泰勒斯说,万物的本原是水,是水的变形,但又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收养分。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火浓缩而变为气,气浓缩而变为水,水浓缩而变为土,土融解产生水,水蒸发产生气,气又返回到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具有各种形状的、大小不等的“原子”构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水”、“火”、“原子”等,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它们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原,就必须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可见,这些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探索是可贵的,但是把“水”、“火”、“原子”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显然是不科学的。
精神的运动
观点(31):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解读】这些哲学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些哲学观点虽然也讲运动,但把运动仅仅看作是精神的运动,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意识活动,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能把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为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不存在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静者静动”
观点(3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朴素辩证法观点。王夫之认为静止乃是运动的一种状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是动中之静,不存在“废然无动”的绝对静止,运动与静止互相联结而统一于运动,只是一种表现为动中之动,即“动之动”,一种表现为动中之静,即“动之静”。同时,王夫之也肯定了静止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关系,被辩证地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王夫之的动静观,既否定了魏晋玄学与宋明道学中关于精神本体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又批判了庄子和佛教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运动观。
“物方生方死”
观点(32):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解读】克拉底鲁认为,当你踏进河去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想要踏进去时候的那条河了,因为在你想要踏进去和踏进去之间的这段时间,河也发生了变化。克拉底鲁的话是诡辩论,夸大了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事物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没有相对静止的时候。睨的意思是偏斜。惠施的话是说,太阳正在当中,同时也在偏斜;万物正在生长,同时也正在死亡。这句话虽然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认为太阳在正中又不在正中,万物正在生长又在死亡,犯了与克拉底鲁同样的错误。旋岚,就是暴风。偃岳,就是倾倒山岳。旋岚偃岳,就是指排山倒海的大风。野马,就是指一种瞬息万变的游气。飘鼓,飘荡飞扬。僧肇的话是说,排山倒海之狂风是静止的,滚滚奔腾之江河是不流动的,瞬息万变之游尘是不动的,运转不息的日月是不周转的,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他把事物的静止推到了极致,认为事物在每一个时刻中都是不动的、没有变化的,所以,世界万物都是不动的和没有变化的,这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上述观点都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观点(37):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解读】帕斯卡尔告诉我们的是,人类和生物界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思想。一个人要想获取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有思想。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生动地说明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精神生于道”
观点(37):庄子说:“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韩非子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张载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解读】形,指形体、肉体;神,指精神、灵魂。庄子的这句话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根,不仅形体而且精神都来自无形的道。韩非子解释《老子》时的这句话,是说圣人爱惜精神而且重视安静。根据《老子》的观点,活人本来就要动,动得过度就要受损害;不停地动,也就是不停地损害。损害不停止,生命就耗尽了。因此他强调爱惜精神,重视置身于虚静状态。孟子的这句话是说,脑筋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思维,他的这句话就是教育学生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张载的这句话是说,性情与知觉结合而构成心。他认为,性情是构成心的要素之一,心由性情与知觉结合而成,人有饮食男女、仁义礼智之性,就有饮食男女、仁义礼智之心,因此心与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最蹩脚的建筑师”
观点(38):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使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解读】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比较动物界与人类的区别时所阐述的思想。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在劳动开始以前,这个目的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并作为规律决定着整个劳动的方式和方法,而动物活动则没有意识和目的。所以,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类劳动生成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出现了有意识的人,或人的意识。
“真正的人的活动”
观点(42):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解读】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进行的利己的活动,仍然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黑格尔虽然承认实践是人的活动,但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活动。可见,上述观点都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不是“利己主义”活动;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不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动力
观点(4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解读】第一句话强调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提出了需要和要求,才能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第二句话举例说明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才使科学迅速振兴了,科学研究活跃起来。可见,社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会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促进认识和科学的发展。
“是非莫辩”
观点(45):《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
【解读】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齐是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是非莫辩”)。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本来就无所谓是与非,从一个角度看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非”,一切是非之辩,无异于风声,毫无价值。所以他主张从世俗所谓是非之辩中解脱出来。在庄子看来,是与非的争辩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若我和你意见有分歧,发生了争论,这在我和你之间是无法辩明谁是谁非的;那么,能不能找一个第三者来作出公正的判断呢?也不能。按照庄子的逻辑,决定是非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世间原本就没有一个客观的、共同的是非标准。在这里,庄子否定是非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