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评一堂“‘失败’的好课”

(2020-12-15 16:15:23)
分类: 课堂教学

                试评一堂“‘失败’的好课”          

《素质教育大参考》曾经转载了《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一堂真实“公开课”的启示》,文章写的是一堂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作者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好课”。本人认为,这堂课没有弄虚作假是真的,其失败也是真的,不能认为是带引号的失败,更谈不上是一堂好课。

请先看该文对这堂课的记述:

“水,我们天天喝,天天用,可水的一些性质我们可能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实验。”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

“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

“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

“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

一试,试出了“怪事”。学生们兴奋地嚷:“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

“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

“水增加了。”学生答。

“是不是你们加入了水?”

“没有啊。”

“那水怎么往上升了?”

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

“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吗?”

“明白了。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

“有不同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有人不同意。

“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老师急了,声音变高。“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老师直接说出了答案。接着又启发学生说出,水的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

接下来,各小组按老师的吩咐,把烧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学生们立刻发现: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老师以为,有了刚才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学生偏不这样说。

“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学生说。

“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老师的话把学生逗乐了,可还是说不出原因。

“其实是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

各组又用酒精做实验,为便于观察,酒精也染成红色。然后师生总结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和酒精都是液体,因此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老师举起一瓶煤油,问:“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回答。

老师一惊:“难道它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它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不会热胀冷缩。”

在老师的建议下,各小组又用煤油做了实验。

“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老师问。

“错啦。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学生们回答。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堂作业,看看大家掌握的如何。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

全班异口同声地叫:“错!”

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才问:“难道酱油、菜油不是液体吗?”

“是液体,但酱油、菜油是可以吃的。”“酱油有色素。”“菜油烧不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

“会。”学生答。

“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再问。

“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只好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

“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这堂课失败在哪里呢?本人认为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存在逻辑错误。

这堂课是学习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上这堂课的罗老师通过水和酒精的实验,得出结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和酒精都是液体,因此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推理显然存在逻辑错误,仅仅通过水和酒精这两种液体就得出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是难以相信的。正确的逻辑推理应该是: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酒精、煤油……)是液体,所以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遵循这种正确推理,老师应该在课的开始阶段让学生明确哪些物体是液体,接着说“液体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呢?让我们对水这种液体进行实验,看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第二,忽视必要的知识教学。

这堂课要真正让学生理解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必须进行下列必要的知识教学:一是明确什么是液体、液体主要有哪些?二是明确体积的概念。学生一年级只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到五年级才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图形的体积(或容积),显然三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体积,老师如果不对体积这一概念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学生是不会明白的。三是明确分子的概念。如果老师不引入分子的概念,水的体积的增大就难以理解。四是明确热胀冷缩的含义。如果老师不解释清楚“热胀”的胀是什么意思和“冷缩”的缩是什么意思,学生是理解不清热胀冷缩的。而罗老师忽视了上述这些必要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强调重视能力的培养,似乎知识就是可有可无的,像这堂课,不解决“液体”、“体积”、“分子”、“热胀冷缩”等概念,学生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不但能力培养不出来,甚至连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掌握不了。

第三,缺乏驾驭教学的能力和艺术。

罗老师在问“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时,学生回答“里面的水也会变热。”之后,应该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紧接着问:“水变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样实验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罗老师并没这样做,而是说:“那我们试一试。”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本不清楚。在通过实验学生看到“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这一现象后,罗老师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水增加了。”这个回答是应该肯定的,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体积这个概念,所以很难说得很严密:“水的体积增大了”,于是说成“水增加了。”这里的“增加”,并不是说是水的数量的增加,因为学生明明知道没有添加水,但是,水的“增加”是学生通过实验看到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罗老师应该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进一步问:“水的数量没有增加,那么是水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这就自然引到体积和分子的概念。而罗老师在学生都回答不上来的情况下,就应该适时点拨,但是却安排了5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在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下讨论,既浪费时间,又可能误入歧途。罗老师在学生对问题回答不出时不知改换提问的角度,不会通俗易懂地讲解,而是自己直接说出了答案:“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说出了问题的答案,并且说出的又是学生听不懂(不懂体积是什么意思)的答案,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觉得打个恰当的比喻,学生是能够理解热胀冷缩的,例如把水比作我们同学,天热的时候每个人都彼此离得远一点,天冷的时候彼此就靠得近一点,也就是热胀冷缩就是水分子之间松一点或紧一点的问题。可见,罗老师缺乏驾驭教学的能力,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

第四,存在知识性错误。

学生回答水位上升的原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之后罗老师说:“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这个说法是不够严密和准确的,烧瓶里的水不是纯水,里面肯定是有空气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烧水时就会看到有水泡产生就是证明。罗老师没有肯定学生的回答,而是断定水中没有空气,显然欠妥。学生说“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罗老师则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这个说法也是不妥当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很显然,烧瓶也是会热胀冷缩的。可见,罗老师的解释存在知识性错误。

第五,备课不充分。

这堂课由于是临时安排的,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备课不充分。表现在:一是备学生不充分。罗老师没有弄清学生的知识状况,如不知道学生不明白体积等概念;没有弄清学生的生活经验状况,如在日常生活中,液体受热或受冷时学生并没有看到体积的变大或变小,而所做实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二是备教材不充分,如上述所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就是明显的表现。三是备教法不充分,上面所说缺乏驾驭教学的能力和艺术,也是备教法不充分的表现。四是备实验操作不充分。老师在做水的实验时用红颜色,在做酒精的实验时还用红颜色,结果使学生误以为只有红色的液体才会热胀冷缩。为什么不改换颜色呢?可见实验操作准备不充分。

由此可见,这是一堂真正失败的课,而不是什么好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