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登楼吊古 命意深远 ——— 屈大均词《卖花声·题镇海楼》赏析
(2015-08-15 20:41:5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赏析 |
诗词赏析:
登楼吊古 命意深远
———
叶春平
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所以,该楼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由于镇海楼在越秀山之颠建成五层楼宇,俗称五层楼。
词的上阕,开篇两句“城上五层高,飞出波涛”,是总括镇海楼的整体形状和特点,用词精到。“城上五层高”,文句虽然写得平淡,但却不经意之间写出了词人对镇海楼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在这里,“五层”不仅仅是指楼层的数目,而且还将五层“高”镇海楼雄踞全城的特征显示出来。“飞出波涛”,更是语出惊人,一个“飞”字,把镇海楼的高更加深化。
第三句“三君俎豆委蓬蒿”,是追溯历史,感慨物是人非。“三君”是指开发岭南有功的任嚣、赵佗和陆贾三个历史功臣。秦末中原动乱,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最终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后任嚣病重,将权力托于赵佗。赵佗在岭南保土安民,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帝。赵佗和辑百越,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后来,汉文帝派陆贾游说赵佗,最后岭南归汉,天下统一。岭南百姓感任嚣、赵佗和陆贾这“三君”之德,立祠以祀。“俎豆”就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蓬蒿”指野草。这句喑喻三君祠已荒废了。
接下来的两句,“一片斜阳犹是汉,掩映江皋”,是全词的词眼。指的是斜阳映照珠水江岸,掩映摇戈之间生出诸多美景。表面看,句中的“犹是汉”是有点突兀,其实,词中的“汉”字是有所隐指的。前句的“三君”能亨俎豆,关键的是最后归汉,有大功德于岭南,为汉民族所建立的皇朝一统做出贡献。在这里,也可把“汉”理解为明室汉族政权的江山;“一片斜阳”意为阳光所照耀的地方依然是汉室的国土。而“一片斜阳”又暗示出词人不得不承认南明权力的弱小。
词的下阕,“风叶莫悲号,白首方搔”,是借古喻今。大均是借杜甫的“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语意,抒发自己的忧国的情致。而细细观赏,我们可以发现,大均与杜甫相比,还是比较乐观的:一个“莫”字和“方”字,可以看出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南明王朝在岭南的复兴是有信心的。
“蛮夷大长亦贤豪”一句,是以古人自励,也以古人勉励南明王室。“蛮夷大长”指的是赵佗,他因和辑百越得岭南百姓拥护而据有岭南之地,是为南越王。作为一个外来的地方小史都能做到的事,作者也很有信心,认为也能团结志士为南明王室做一翻事业;其实,在这里,作者是寄望南明王室能够根扎岭南,割据中原,进而复兴明室。
词中最后一句“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是化抽象为具体,以流水喻恨,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真分析,此两句是隐指对大明王朝的“亡”悲痛和反思,也是对南明“兴”,充满着期待和希望,情景交融。
屈大均此词写的是登楼凭吊古人,从而寄托家国兴亡之痛,命意深远,奇情郁勃,表现词人反抗民族征服,坚持对敌斗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