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赏析:登楼吊古  命意深远  ——— 屈大均词《卖花声·题镇海楼》赏析

(2015-08-15 20:41:58)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登楼吊古 命意深远

——— 屈大均词《卖花声·题镇海楼》赏析

叶春平

 

       城上五层高,飞出波涛。

       三君俎豆委蓬蒿。

       一片斜阳犹是汉,掩映江皋。

 

       风叶莫悲号,白首方搔。

       蛮夷大长亦贤豪。

       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

               ——— 《卖花声·题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坐落在广州越秀山小蟠龙冈上,曾被誉为广州文化史迹的一颗明珠,岭南第一胜景。传说镇海楼的兴建,是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果然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朱元璋立即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候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

圣旨下来,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该楼呈绛红色,据说亦有辟邪镇王之意。所以,该楼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由于镇海楼在越秀山之颠建五层楼宇,俗称五层楼。

   屈大均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是明末清初诗坛上“岭南三大家”的第一人。据史料记载,屈大均于明崇祯三年(1630)九月初五,生于南海西场邵氏家。南海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那里距离越秀山不远,他自然对越秀山比较了解;更加巧妙的是,在屈大均16岁时,得当时著名诗僧释函昰赏识,介绍他跟从陈邦彦读书于粤秀山。所以,屈大均对越秀山镇海楼的地方风物就更加熟悉了。

     屈大均此词是通过描述登楼吊古的感慨,从而寄托自己对家国兴亡之痛。

词的上阕,开篇两句“城上五层高,飞出波涛”,总括镇海楼的整体形状和特点,用词精到。“城上五层高”,文句虽然写得平淡,但不经意间写出了词人镇海楼的第一感觉就是“高”。在这里,“五层”不仅仅是指楼层的数目,而且还将五层“高”镇海楼雄踞全城的特征显示出来。“飞出波涛”,更是语出惊人,一个“飞”字,把镇海楼的高更加深化。

第三句“三君俎豆委蓬蒿”,追溯历史,感慨物是人非。“三君”指开发岭南有功的任嚣、赵佗和陆贾三个历史功臣。秦末中原动乱,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最终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任嚣病重,将权力托于赵佗。赵佗在岭南保土安民,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帝赵佗和辑百越,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后来,汉文帝派陆贾游说赵佗,最后岭南归汉,天下统一。岭南百姓感任嚣、赵佗和陆贾这“三君”之德,立祠以祀。“俎豆”就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蓬蒿”指野草。这句喑喻三君祠已荒废了。  

接下来的两句,“一片斜阳犹是汉,掩映江皋”,是全词的眼。指的是斜阳映照珠水江岸,掩映摇戈之间生出诸多美景。表面看,句中的“犹是汉”是有点突兀,其实,词中的“汉”是有所隐指的。前句的“三君”能亨俎豆,关键是最后归汉,有大功德于岭南,为汉民族所建立的皇朝一统做出贡献。在这里,也可把“汉”理解为明室汉族政权的江山“一片斜阳”意为阳光所照耀的地方依然是汉室的国土。一片斜阳”又暗示出词人不得不承认南明权力的弱小。

词的下阕,“风叶莫悲号,白首方搔”,借古喻今。大均是借杜甫的“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语意,抒发自己忧国的情致。而细细观赏,我们可以发现,大均与杜甫相比,还是比较乐观的一个“莫”和“方”字,可以看出了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南明王朝在岭南的复兴是有信心的。

“蛮夷大长亦贤豪”一句以古人自励,也以古人励南明王室。蛮夷大长指的是赵佗,他因和辑百越得岭南百姓拥护而据有岭南之地,是为南越王。作为一个外来的地方小史都能做到的事,作者也很有信心,认为也能团结志士南明王室做一翻事业;其实,在这里,作者是寄望南明王室能够根扎岭南,割据中原,进而复兴明室。

词中最后一句“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化抽象为具体,以流水喻恨,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认真分析,两句是隐指对大明王朝的“亡”悲痛和反思,也是对南明“兴”,充满期待和希望,情景交融。

屈大均此词写的登楼凭吊古人,从而寄托家国兴亡之痛,命意深远,奇情郁勃,表现词人反抗民族征服,坚持对敌斗争的决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全词起伏跌宕,奇字迭出,动人心魄;此词音节亢亮,而又深沉之致,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  200311月19(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