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踪散记: 太傅墓前寄哀思

(2014-07-20 11:20:31)
标签:

旅游

杂谈

分类: 游踪散记

游踪散记:

太傅墓前寄哀思

叶春平

 

       海陵岛位于广东阳江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是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这里景色秀丽,被誉为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翡翠。在岛内,值得旅游者留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而在海陵岛东面, 却有一个不曾引起旅游者注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叫力岸村。在力岸村的平章山脚下,有一座值得我们关注的陵墓。那就是南宋爱国将领张世杰的陵墓。

 

http://s8/mw690/003UhRFTgy6KADxY8XZf7&690太傅墓前寄哀思" TITLE="游踪散记: 太傅墓前寄哀思" />

                        (张太傅墓位于海陵岛东面力岸村)

       绕道平章山,进入海陵岛东面的力岸村(原称赤坎村),在村外边,有一座椭圆形的陵墓,墓门外还保留一块高大的青石墓碑,细细观看,虽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题刻着“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之墓”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这就是南宋张太傅世杰之墓。

       相传宋帝鬲在新会崖门蹈海而死,后来南宋爱国将领张世杰率众突围,退至海陵海面,不幸遭遇风暴,“飓风坏舟,溺死于平章山下,”其部下将其葬于海陵赤坎村平章山。此后一直被埋没在蓬蒿之间达百年之久,直到了明朝(公元1499年)人们才把墓祠建立起来。

       据陪同游览的冯生介绍说,张太傅陵墓是在500多年前,由明宏治年间任阳江知县的柯昌兴建。柯昌是浙江黄岩人,他对精忠报国的张太傅十分之敬佩。

       据《阳江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江西人罗侨驻守阳江时,曾作《张太傅祠记》。文章说:阳江有张太傅世杰墓,在潮居里之赤坎村,去阳江七十里许,密迩平章港。宋南渡祥兴二年,太傅既溺去,诸将函骨葬于此。后二百年,为明弘治己未,知县黄岩柯昌,始大封厥墓,又于墓前构祠。

       又据《康熙阳江府志》卷四记载,明新会诗人陈白沙还写有《重修张太傅祠墓》诗歌道:

          “仲尼忧万世,作经因感麟。寥寥数百年,大忠起江滨。

              慈元庙继作,烂映匪山云。近者阳江尹,一念何清勤。

              作祠比压山,两庙存三仁。大封赤嵌墓,昭昭惬众闻。

              深悲鱼腹冷,一跃海陵春。匪海风波隔,南恩面目新。

              自然声气应,坐使风景淳。”

       陈白沙原名陈献章,是明代驰名遐迩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他在诗中对柯昌修墓构祠大加揄扬。

此后,明清朝代的县官以及民国期间的乡绅都倡议捐资修葺张太傅陵墓。“太傅墓祠”经多次重修之后,曾被评选为阳江八景之一。

       到了50年代中期,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也曾指示阳江修复张太傅陵墓;陵墓修复好后,他实地察看了张太傅陵墓并写下《访海陵岛》一诗。他在诗中写道:

               “帝子南来竟不回,海陵荒冢对斜晖。

                  涛声漫诉兴亡恨,风啸空增洋海威。”

       诗歌缅怀来了南宋皇朝的这一段亡国恨史,对张太傅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http://s1/mw690/003UhRFTgy6KADzHfUcd0&690太傅墓前寄哀思" TITLE="游踪散记: 太傅墓前寄哀思" />

                                                  (宋张太傅世杰墓碑)

       我站立在张太傅墓前,周边山坡青草覆盖,海风萧萧,芳草萋萋,令人感到十分凄凉与悲戚;眺望远方,仿佛看见前面的茫茫大海之上空,一个高大身影伸开双臂,面对苍天不停地呼唤!这就是南宋抗元名将张世杰,他的呼唤,是对国破家亡的哀伤;他的呼唤,是对壮志未酬的无奈。

       是啊,芳草含情,沧海有恨。细看这南海滚滚波涛,只要认真领悟,有如缅怀历史。南宋末期,君之荒淫腐败,臣之争权误国众人皆知;赵宋面临改朝换代,势在必然。但其历程竟然如此惊心动魄,堪称天崩地折。

       思至此,我心中不觉涛涌浪翻,随即涌现出几句诗:

           寂寂孤陵惹芳草,墓中长眠绝代豪。

               以身殉国魂不灭,心随浪涌起波涛。

       张太傅就是南宋抗元名将张世杰,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官至枢密副使,封越国公。少年时曾从元将张柔,后奔宋,因战功升都统制;德祐元年(1275年)率部入卫临安(今杭州),收复浙西诸城;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张世杰率兵二十万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带着宋朝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拥立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1277年护端宗南下广东,转战南疆。失利后转移至碙洲(今湛江市郊硇洲岛)。                                  

       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溺水而死,张世杰又与陆秀夫等立赵昺为帝,称卫王,年号“祥兴”;赵昺下诏张世杰进少傅、加太傅,官枢密副使,并移战新会崖山;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造军营三千、战舰数百,据险作战。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他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这时,文天祥在粤东抗战,不幸被元将张弘范俘获。张弘范要将文天祥押解到崖门,想通过文天祥招张世杰投降;文天祥曰:“我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乃递上《过零丁洋》诗 ,以此表明自己坚贞不屈之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三年(1279年)二月,张世杰与张弘范在崖海决战,兵败后陆秀夫背负帝昺蹈海而死,宋遂亡。张世杰率残部共16舟得脱,计划到越南占城后整顿军马,再图恢复;五月初四,船到阳江海陵岛,遭遇台风。部下劝他登岸,他说不用了,焚香仰天拜道:“我为赵氏亦已尽心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又已亡,我不死,是想为赵氏存宗祀。天若不让我光复赵氏,大风吹翻吾船!”此时,风浪更大,舟覆人亡,天地不为其助啊!幸存士卒草草为张世杰焚尸殓葬。

        南宋末年,改朝换代势在必然,然而,国亡英雄现!在国家沦亡之时,就会涌现出真正具有高尚品质的民族英雄!

http://s9/mw690/003UhRFTgy6KADv5bkI18&690太傅墓前寄哀思" TITLE="游踪散记: 太傅墓前寄哀思" />

                                                 (海陵岛张太傅世杰陵墓)

        面对张太傅墓,一种仰慕,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是啊!乱世出英雄!无所畏惧的英雄就是要在国难当头之时,舍得用自己的性命为国家民族的存亡而拼搏。立于陵墓前,我抬头远望,沧海蓝天一色,远处海涛声声,回望张太傅陵墓,意犹未尽,心中不由得又涌现出几句诗来:

           孤陵寂寂海茫茫,英灵挺立志昂扬。

               当年怒涛晓天意,尽忠殉海永流芳。

       朝拜张太傅陵墓,爱国将士张世杰的民族英雄形象将永远屹立心中!

                      

                                     ————  原稿刊于南方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院编辑出版的

                                                     《老板》杂志 2010年第一期 (有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