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河畔》发文《中考作文结尾五法》
标签:
教育文化生活 |
分类: 论文 |

中考作文结尾五法
郭广华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
人们称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每篇文章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好的结尾有如“撞钟”,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语言靓丽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蹩脚的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纵观历年中考考场作文,有不少同学犯了以下诸端毛病:
1、空喊口号煞主题。
作者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主张,高举旗帜大喊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看似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实则大煞风景,大煞主题。
2、画蛇添足余味失。
文章本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引人三思,但作者偏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清楚,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一捅破道尽,看似尽心用力,完美无缺,实则多此一举,余味尽失。
3、拖泥带水淡主题。
文章结尾意思已经明了,但作者却迟迟不肯收尾,不但给人以凑字之嫌,更冲淡了文章主题。
由此可见,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以下五种方法是中考作文收尾常用的技巧。
1、首尾呼应式。
结尾既能呼应开头,又不是简单重复的语句,作文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不但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还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结尾写道:“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既与开头““……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相呼应,又能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同时警示人们要珍惜时间,奋然前行。
2、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意蕴深刻的哲理句子,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朴素无华、水到渠成。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干净利索。考场作文时间有限,竞争激烈,气氛紧张,考生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法式”,什么“格律”。只要挥洒自如,富于激情,恰到好处,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当然,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应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比如老舍的散文《北京的春节》结尾段:“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八节风俗写起,依次写了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至初六、元宵节的各种风俗活动,正月十九春节正式结束。末段写到正月十九,自然收束全文。
3、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能够引申文意,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这种收尾方式往往在散文、小说或杂文中应用。用三言两语,传达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比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陆游的诗句,作者含蓄、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意,升华了文章主题。
4、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共鸣,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中。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比如,《别了,语文课》一文结尾写道:“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文,我会把我的默书簿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我会激励自己把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这段抒情议论,表达了“我”对语文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抒发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5、画龙点睛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图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为“卒章显志式”。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结尾写道:“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吧!”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点明了写作意图——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以上是中考作文的结尾“五法”,这五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方法。真正好的结尾还是存在于考生平时的扎实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之中,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切忌生搬硬套,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灵活多变、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会写出一类作文。
(《鸳鸯河畔》2023年1月21日)
(作者:郭广华
邮箱:gghd163@163.com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s9xt1UVlskfl1BB-B2_vQ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