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庸相处的一个下午》

标签:
文化生活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与金庸相处的一个下午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中学 高二(2)班 郭光耀(郭广华之子)
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独辟蹊径,为人亦能享誉人寰。大侠今已去,文章万代传。
冬日午后暖阳,斜斜照进飘窗。恹恹地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顿感热血沸腾,倦意全无。一位慈祥老人微笑着推开我的心门。他,就是世人景仰的金庸先生。
先生为我徐徐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循着他的目光,我看到了吴越古战场,看到了范蠡和西施,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一个运筹帷幄,一个深明大义。我看到到先生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转瞬间,山光绚烂,水色潋滟。汴京内外,人头攒攒。先生眉头紧皱,我知道,先生在担忧,担忧奢侈软弱的大宋王朝,大宋南有大理,北有契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叹息间,山光已残,水色暗淡汴京陷。取而代之的,是弱小偏安的南宋小朝廷。可恨的是,南宋统治者愈加不思进取,愈加民不聊生。先生紧握拳头,满目凄然。随之兴起的大漠铁马雄鹰,亡了西夏,灭了大金,毁了大理,又将矛头指向南宋。我想,先生此时一定想到了久困的襄阳城,想到了大散关的猎猎秋风。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元末,义军四起,元顺帝仓皇北逃,江山又回到汉人手中。可短短二百余年,我又看到了崇祯自缢,清兵入关。后来虽有康乾盛世,万邦臣服,但也是落日余晖。飘忽几个轮回,历史仿佛并未前进。
历史让人深思,历史文化却让人啧啧赞叹。这或许就是先生为我讲的第一课:一国之历史,一国之财富,文学创作,只有立于深厚的历史底蕴,方可异彩万年。
先生继续翻转画卷。“情”字,是先生笔下最鲜活生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先生告诉我们,侠骨柔情,本为一体。不论《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易筋经》哪种秘籍,不论降龙十八掌、一阳指、玉女心经哪种绝学,都有自己的“情史”。人有七情六欲,万事绕不过“情”字。先生告诉我们,江湖不只打打杀杀,尔虞我诈,更有道义柔情,责任担当。
在我眼里,爱就如“温柔乡里佳人笑”,它可以让人顿生“他日掠过深浅,伤遍彻底桃源”之感。正如韦小宝携娇妻归隐山林,张无忌与赵敏飘急流勇退。爱可以让人有“少年侠气”,交五湖之豪杰,担国家之道义。正如黄蓉让郭靖由愚笨小子成为华山论剑的天下第一,让郭靖死守襄阳城。还有杨过和小龙女合力挫败金轮法王。爱还可以让人生出“孤雁飞去,红颜来相许,待到酒醒,她无影,原来是梦里”的乐极生悲。正如陈家洛与霍青铜、香香公主的纯美爱情,香香公主自尽憾终生,阿青掩面隐去留倩影。
至于“恨”字,就如“阴风林下刀剑啸”,虽尽起于江湖积怨,仍有道义于其间。荡气回肠者,如胡一刀与苗人凤对决,张无忌为父母报仇,韦小宝为师父承担。痴情缱绻者,如穆念慈、华筝、郭襄诸女子,固执地守着依恋和幽怨,让爱与恨交织成一生的年华与半世的容颜。付苍天,付大漠,付曾经的誓言。我也更加理解了,什么是“我欠你的孤单,今生恐怕难还”。
分分秒秒间,我又学到了第二课。爱有因,恨有度,天不负苦心人。我望了望先生,先生会心一笑,天色尚早,故事未完。
最彰显先生作品不朽价值的,应是它的大格局。先生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有民族情、国家义贯穿其中。先生本人也是爱国者,于书中表现更为强烈。譬如乔峰的丐帮,大义救国,帮主乔峰为国献身。张无忌的明教,陈近南的天地会、陈家洛的红花会等,均以民族立场为上,他们反抗外来入侵,虽九死其犹未悔。韦小宝,既任青木堂香主,又任御前副总管,协康熙理百政,赴前线抗沙俄……这些侠士,多出身贫贱,却尽匹夫之责,担兴亡之任。
江山美人,如何抉择,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尽管张无忌选择了后者,但先生却希望我们以前者为重,这也是先生教我的第三课。
天渐渐暗了下来,我目送先生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由慨叹:“太阳会落山,但它孕育的万物还在;先生会离去,但他的潜移默化永存”。
春日读武侠,弓弦尽满射天狼;夏日读武侠,枪挑荷花揽大江;秋日读武侠,刀舞清风马踏霜;冬日读武侠,剑削白雪映寒光。金庸先生的武侠,伴我走过四季,走过生命的冷暖晴雨。余秋雨曾在《三剑客》中写道:“那些在屠刀尖上的魏晋名士,那些在安史之乱中的唐代诗人,那些在南宋战火中的不屈灵魂,全都敢于站在生死血泊前高声咏唱,而且都一唱而成为千年大家。”金庸先生亦如剑客,站在时代的浪尖,乘风破浪,开创了武侠新格局,也为我们青少年开辟了一方精神领地。
先生请放心,您的“三尺剑”,我们青年一代会好好把握,认真传承。您的“三尺剑”定会光芒万丈,照耀千秋。
(《尧誉湖城文学》202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