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五)

标签:
教研活动教育 |
分类: 数学教研组 |
教研组博客:以“分析法”解三角形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解三角形的重要性与方法概述
解三角形是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初高中多个知识点,也是高考数学的常见考点。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依赖公式的机械套用,但在复杂问题中往往难以突破。为此,我们引入“分析法”解三角形,通过逻辑推理与工具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解题思维。
二、案例分析:从例题看“分析法”的应用
例题1:在ABC中,已知边c=5、边b=5,求边a。
分析:
题目未明确给出角度或其他边的关系,需结合隐含条件。
假设条件:若已知两边及夹角(如∠C),可用余弦定理直接求解a;
若未知夹角,则需进一步信息(如高、面积或共边角关系),此时需通过“搭桥”策略寻找关联部分。
例题2:在ABC中,已知边c=6,求边b。
分析:
同样需明确已知条件是否包含角度或其他边。若题目隐含两个三角形的关联(如共高或共角),则通过“搭桥”建立方程,结合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三、工具回顾:三大核心公式的本质与应用
余弦定理:
四、“分析法”解题步骤与“搭桥”策略
明确所求与已知条件:梳理题目中的边、角信息,标注未知量;
选择工具: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面积公式;
“搭桥”建立关联:
共边/共角:若涉及两个三角形,寻找共享的边或角作为桥梁;
共高:利用高构造方程,结合面积公式联立求解;
验证逻辑链:确保每一步推导的合理性,避免遗漏多解情况。
五、变式训练与真题实战
变式训练1:
在ABC和ABD中,共用边AB=4,已知∠ACB=30°、∠ADB=45°,求CD的长度。
关键点:通过共边AB和不同角度建立方程,结合正弦定理求解。
真题链接(2023年高考):
已知四边形由两个三角形组成,共用对角线AC=8,且∠ABC=60°、∠ADC=90°,求对角线BD的长度。
解析:利用共边AC作为桥梁,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应用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联立求解。
六、教学反思与小结
强调本质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本质是揭示边角关系,教学需避免公式的机械记忆;
“分析法”培养逻辑思维:通过分步拆解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向“所求”递进;
“搭桥”策略突破难点:在复杂图形中,关联部分的识别是解题关键,需通过典型例题强化训练。
结语:
“分析法”解三角形不仅是解题技巧,更是逻辑思维的锻炼。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结合变式训练与真题实战,帮助学生实现从“套公式”到“系统分析”的跨越。
评课建议:设计分层练习题,从基础到综合逐步提升,并鼓励学生绘制图形辅助分析,增强几何直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