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握核心提升素养落实语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20-04-09 11:25:51)
分类: 教学论文

把握核心  提升素养  落实语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安康市第一小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提升学生的言语综合能力就要紧扣语用的内涵,积极为学生营造语言运用环境坚持不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不仅要积累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继而获取认知世界、适应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充分依托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设计语用训练,不遗余力的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就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以下是笔者及团队成员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思考与收获。

一、转变思想理念,做到眼中有生(学生),心中有标(课标),脑中有本(教材),手中有法(方法、媒介)。教师要真正转变旧理念,首先就是要做到眼里有学生,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桂花雨》是一篇经典篇目,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统编教材将其作为精读课文录入第一单元第三篇。这一单元的单元训练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为了落实这一要素,笔者在执教时设计了三个主干问题:通过课文的朗读,你有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会是一个什么字?这样的感受你又是从那些地方读到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体会作者透过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感受文章在言语表达上的魅力。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学习,自己则因学导学,顺学而教。整节课上孩子有了深入的思考和文本体验,发言也如桂花般芳香环绕,余音绕梁。

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语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应该遵循科学规律,以课标为统领,熟悉各学段目标及语文要素,特别是对统编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意图、各册各单元教材之间的前后关联等摸清摸透,再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学语文,明明白白做真人”。

二、捕捉语用信息,灵活在课堂中落实语用训练。所谓语用训练点,就是师生在实施练习与指导时所关注与聚焦的分项语言知识、技能与方法。语用训练点的确立,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课标要求,结合统编教材各个单元的训练要素,把握不同文学作品的特殊价值,关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燕子》是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特级教师吉春亚曾分享过这样两个案例。第一篇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检查预习,巩固基础精读感悟,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节,感受外形美;2.学习第二节,感受春之美;3.学习三、四节,感受飞行美;4.学习第五节,感受习性美)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仿照《燕子》中的写作特点,运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手法,动静结合,让你笔下的小动物更加灵动起来。)

第二篇设计的流程是:

揭示课题,朗读第一段读通课文,感知内容巩固生字读音初步感知内容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一)朗读第一节,眼前有画面。(二)朗读第二节,脑中想画面。1.质疑为难,哪儿是读不懂的?质疑一: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什么意思?质疑二:为什么说燕子的到来给春天平添生机。2.想象画面来解难3.想象画面展开感情朗读。分层要求,根据画面学书写。

    两篇教学设计,出发点不同,设计的语用训练点也不同。第一篇教学设计看起来很流畅扎实,但是由于没有把握住单元的训练要素和学生的学习原点,实际的教学效果就和设想大相径庭了。而第二篇教学设计,无论是导入设计还是重点品读,都以单元语文要素“训练想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一方面要从教材出发,深入解读文本,发掘语用训练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利用课堂,通过巧妙而合理的设计,在教学进程中合理进行积累运用、文本补白、概括复述、学说仿写等语用训练。

三、体现训练梯度,科学设置语用训练层级。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积极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时,一定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和身心发育的规律,以课标和教材为纲,合理设置语用训练层级,避免过难过偏、机械重复。

以前面提到的《燕子》一课教学为例,第一位教师在言语表达环节设计了“仿照《燕子》中的写作特点,运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手法,动静结合,让你笔下的小动物更加灵动起来”的练笔训练。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这位老师很有语用意识,懂得利用文章范本,及时对学生进行由读到写的训练,意图将文本所具有的特殊言语形式进行训练内化。但是,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的文章,作为习作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句群段落的仿写尚可,而“动静结合”是五年级下册才接触到的内容,放在本课训练显然是“拔高”了要求,偏离了本课的语文要素训练重点。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就是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生理规律为科学依据,建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直观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成长阶梯。

四、把握训练重点,凸显语用训练价值。我国的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教材,由于教材选入文章的多样化,使得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教学中要实现文本教学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把握训练重点、科学设计训练。

 以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一课为例,教材课后第三题——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  小小的船/月儿  弯弯的月儿/星星  闪闪的星星/天  蓝蓝的天。我还会说:弯弯的小河,蓝蓝的大海……

这道题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言语形式——XX(叠词)的什么,积累文中的语言,并通过文旁泡泡调动已有经验拓展。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通过提问“学生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还像什么呢?”引导学生关注其它事物“弯弯的”共同特征。接着,老师继续质疑“月亮有时还是怎样的?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像玉盘,像镜子等。通过这样的扎实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语用训练点的选择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年段目标、单元要素、文本特征等因素,把握住训练的重点,做到“一课一得”。那些求质不求量,忽略教材编排体系的训练,注定是蜻蜓点水,没有实际效果的。

五、科学引导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选择恰当的契机,创设合适的情境,通过科学的媒介,借助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计地“带领”着孩子去质疑,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

 一位教师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有学生质疑拔苗助长之人的行为太愚蠢了,这位教师则趁势追问了一句——“聪明的人该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引起了全班的大讨论。有人说聪明的人应该知道苗的根断了必定会枯死;有人说聪明人应当懂得除草施肥才会使禾苗长得快;有人则说聪明人应该明白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凭自己的愿望行事;还有的说,可以先做个实验拔一株试试,看看会不会长高,会不会枯死。不料,话音未落,马上有人反对——大家都知道禾苗一拔就会死,还需要再做实验吗。可是,又有同学接过话茬:用实验去证明是一种科学态度,有什么不好,爱迪生还代替母鸡孵过鸡蛋呢!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他不也试过好朋友的胡子吗……就这样,教师的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带到了思考、辩论的王国,自己只需要“静观其变、乐享其成”。一问一导间,教师的作用变了,往日里那公式定理般的喋喋说教不见了,孩子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科学思辨能力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基于语用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个体为实现自我、探究世界的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逐句分析、主观解读。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始终秉承“儿童中心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我实践,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避免实施误区。一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两条腿”走路,缺失了人文性的语文难免会落入机械训练的误区,没有了语用训练,人文目标也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谈语用型阅读教学,并不是抛开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相反,我们应该把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有机整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扎实地语用训练来同步达成目标。二是强调语用型课堂教学,但落脚点应该是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研究者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最基础的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个支点上、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还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完善与提升。三是要避免过去以考核评价教师的“教”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其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此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质量,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原创作品,剽窃必究。)

 

参考文献:

[1] 刘红明 刘桂香.高职课堂教学评价要回到促进学生成长的初衷 [N].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9).

[2] 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

[3] 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