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动物》评课稿2
(2017-12-28 21:0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安排了8次习作,其中有4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第四单元的《我喜欢的小动物》就是其中的一次。下面我代表四年级组就“习作教学融合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来谈一谈听汪伟老师的习作教学《我喜欢的小动物》后的几点感受。
一、设计游戏,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本节课流程设计新颖,开场的砸墙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汪伟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积极创设说话的情境,学生看到课件画面上墙后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心中充满好奇。当老师提出问题“猜猜墙后面是什么动物的?并说出理由”,学生充分调动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随着墙上的砖头一块块减少,孩子们的表达也更加积极踊跃,整堂课洋溢着敢说、乐说、会说的氛围。
二、创设情境,在口语交际中生成写作素材,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学生乐于表达、勇于表达。在习作前,汪老师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对狗这种动物去了解去提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课堂采用“专家”答“记者”问(附带智囊团)的形式,既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又为学生创造了想听、乐说的实践平台。汪老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始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到第一位,调查学生对动物的关注点,将具有共同兴趣的话题引导整理,并让学生自己板书。汪老师指导学生说这个环节做得细腻,耐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针对有代表性的说,从方法、内容上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写作题材,投学生所好,使他们说得尽兴,个性得到张扬。孩子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而且互补、提示了写作素材。这样,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每个人都言之有物了。
著名教育叶圣陶先生曾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由此可见,先说后写是习作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怎么说就怎么写也是学生习作的基本方法。我想经过这样一节课,孩子们对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是乐于去写,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写了,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丰富交际内容,把习作指导寓于口语交际过程中,促进口语和书面表达协同发展。
口语交际课上,我们除了常规的口语交际训练之外,还可以渗透与习作成文相关知识的训练。
汪老师在这节课上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并且尽量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描述。这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
例如,在出示狗狗的图片时,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把自己看到的表述出来,这是一个难点,不过汪老师引导做得很到位,他的提示语是“看到这样的狗狗,你会说…”“有时,他们是这样的,你该怎么说…”当一个学生表达不够清楚具体的时候,都能引导其他学生及时补充,这样就在后面的指导习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广泛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习作课上就是写作,将自己想象的内容或者口语交际的过程、收获书写成文。这样,习作才不是单纯的课上命题、指导、学生叙写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请,而是一个学生生活、交际的真实过程,是“使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使习作成为学生真实的生活交际”的体现,学生的习作才有兴趣、有内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关注交际实效,弱化写法指导,为习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回顾我们平时上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数情况都是不光要重复着口语交际课的工作(即写作素材的指导),还要教孩子明确写作顺序、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等写作方法。一节课下来,留给孩子自己写作的时间寥寥无几,把本该课内完成的习作交给学生课后完成。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延续性,殊不知,当堂评议是最能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的。
在进行整合尝试的教学中,由于把习作素材的挖掘和习作方法的引导巧妙融合到前面的口语交际之中,习作指导课就可以趁热打铁自由习作。正因为在说的环节学生学会了表达,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加工形成书面语言,因此在写的片段就给我们惊喜,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只随机展示了三个孩子的片段,但我们从学生精彩的语言,准确的描述中,相信孩子的习作会很棒的。
口语交际课与习作指导课的有机整合,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减少了习作指导课上的低效指导时间。让他们把口语交际课上说出来的写作素材,在习作课上充分表达出来。逐渐养成“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能力,从而体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