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2015-11-21 17:13:10)| 分类: 研究成果 |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1)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而地域文化资源又成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要重点开发的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继承传统文化,感受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温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典范和价值。我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各学校也开始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或注重对民俗文化中迷信宗教部分内容进行剔除,或对区域文化进行整理。但当前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在资源的利用上,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忽视学生的探究兴趣、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对内容开发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就是为学生提供一本介绍民间习俗的读物,即对资源进行直接的整理或仅局限于区域角色游戏、民间艺术以及传统节日;③忽视了学生在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和专家成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因而导致开发局限于本区域中而缺乏流动学生的广博认同;④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缺少紧密的联系,两者是“孤立”地存在,不能达到有机的交融。
我们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过程,以学生探究兴趣为根本,注重开发流动学生的广博资源以及实施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第二故乡为目的,将有利于避免以上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校通过《小学综合实践资源开发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管理的研究》这两课题开发并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汇编了2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行动即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课题。依托家乡丰富而且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爱我故乡,爱我第二故乡”这个教育主题,从身边的雕庄触及常州乃至全国,以教师开发为主体、以学生兴趣的发展为根本、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手段、以爱国爱乡情怀为纽带、以激励评价为动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的新途径,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同时,通过活动使得雕庄民俗文化与流动儿童家乡民俗文化和谐交融,对故乡、第二故乡产生浓郁的情感,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增强寻根意识。
二、概念界定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雕庄民俗文化与流动儿童家乡文化交融:此处所指的民俗文化是以雕庄民俗文化为主要课程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雕庄民俗文化中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由身边的雕庄触及常州乃至全国相类似的民俗文化,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探究活动,以此达到雕庄民俗文化与流动儿童家乡多样化民俗文化的交融,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的最终目的。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校特色和本区域民俗文化特色进行整理、筛选,以学生探究兴趣为基准,开发校本化课程,形成校本课程读本《有趣的雕庄民俗》;
2.通过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整合,在研究中形成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管理和评价体系,以及主题单元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3.通过参与研究,使学生提升实践研究、创新、探究等能力,使得雕庄民俗文化与流动儿童家乡民俗文化和谐交融,对故乡、第二故乡产生浓郁的情感,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增强学生寻根意识。
四、研究内容
1.基于雕庄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
从学生对民俗文化了解现状、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家长对民俗文化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现状调查、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形成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的理性思考。
2.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基于雕庄民俗文化的主体活动开发研究。
从趣味性的角度入手,开发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有趣的雕庄民俗》读本,形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资源体系。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从不同纬度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开发线路是由身边的雕庄民俗逐步走向常州乃至全国,吸纳流动学生的广博资源,形成主题单元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3.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研究。
在开发成主题式资源包后,逐而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形式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一套课程实施策略,形成的策略是以一种策略为主,其中又隐含着各种策略的渗透。
4.基于民俗文化交融的学生寻根意识的研究
进行与雕庄民俗相类似的流动儿童家乡民俗文化的研究,读本《有趣的家乡民俗》作为主体研究活动的有效延伸,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第二故乡”的爱乡情感,增强学生寻根意识,帮助学生确立情感归属。
五、研究活动的开展
(一)宣传发动,取得认同
(二)深化调查,明晰现状
课题组成员对本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家乡民俗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现状:
现状1:很多本地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一些民俗习惯,但语焉不详;家长中祖父辈印象较为深刻,本地民俗在学生中存在弱化现象;
现状2:很多流动儿童自小或一出生便在雕庄,更有甚者,回家路途的遥远导致其十几年没回过老家,家乡所在地的民俗民俗对其而言无非是个梦想。如何开发流动学生家乡所在地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困难;
现状3: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向全国各地去打拼自己的天下。任何一个地方都已经找不到纯粹的本地人。我校更是如此,本地学生中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最近几年户口迁入雕庄的新雕庄人。随着岁月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很多民俗做法已渐渐淡化,如何实施基于雕庄本地民俗文化;
现状4:课题组成员年轻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为外地教师,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了解也较少,亟需进行培训提升内涵。
(三)广泛学习,提升内涵
1.推荐阅读材料,交流读书心得。课题组为教师购置书籍,采取漂流阅读的形式,组织教师们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丛书,如《课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等书籍,在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分享大家的阅读感受。
2.学习优秀案例,撰写案例评析。我们组织成员外出学习,参加市举行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如市区的基本功竞赛、学校开放日等,同时进行光盘视频的学习,让课题组成员们能开拓眼界,学到更多实践操作层面的案例,并引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3.自主阅读反思,成员互学互评。更多的是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都自学与课题相关的内容,撰写自己的理论学习心得,并把所有的材料都要求上传课题网站共享。
(五)构建模式,生成策略
七、课题研究遇到的困惑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我们也产生了一些的思考:
1.教师们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
2.学生外出活动不够安全
活动安全始终是课题组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隐患。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其实践性,活动的风险自然比其它在校内的课程大得多。例如在开展“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这一主题活动中,需要组织学生到参观、考察和访问,最大的安全隐患存在于参观地相对学校较远、个体活动时间不能合理开展。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会有计划地请求家长参加活动,落实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
3.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
由于在工作中核心组成员流动量较大,原核心成员中1人调离本校,4人在低年级教学,2人退出,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研究思路不够开阔。
4.开发对象方面:很多新市民子女自小或一出生便在雕庄,更有甚者,回家路途的遥远导致其十几年没回过老家,家乡所在地的民俗信息对其而言无非是个梦想,如何开发流动学生家乡所在地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困难?
5.实施利用方面:
①在资源的利用上,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忽视学生的探究兴趣、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由于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民俗资源的开发范围过大,因而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如何在实施中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以上是我们在基于民俗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面的一些很不成熟的尝试,感觉我们的工作还是很粗浅的。虽然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脚步并未停止,我们将继续前进的步伐,我们愿在教科研的广阔空间里不断追求、前进。
也许我们的民俗课程,不够高大上;我们的特色,也很草根。但我们深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给每一个在雕庄求学的孩子留下难忘的童年回忆,给他们的人生一段幸福的旅程。这是我们每一个雕庄人都引以为傲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