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large/d43b0d46jw1ezge4j0f3oj20rs0qdjvk.jpg——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承继与探索" TITLE="现代女性觉醒后的突围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承继与探索" />
现代女性觉醒后的突围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承继与探索
郭 婷
女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问题成为研究社会改革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成为许多文学家着力描写的对象。妇女的命运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与社会、政治的变革息息相关。本文选取一个小小的视角,试图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女性写作主题的继承和突破及其作品的对比分析,以期对这一时期女性写作道路的探索做简单梳理。
新时期以来,我国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批评深受欧美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中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觉醒”是发现了女人,发现了“女人和男人不一样”,要在一样中找回自己。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及其小说创作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此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女性作家清单:宗璞、茹志鹃、郑敏、黄宗英、张洁、谌容、戴厚英、程乃珊、王安忆、陆星儿、张辛欣、张抗抗、池莉等等。她们身为女性,又在为女性写作,在女性“独立”“解放”等问题上,努力地为广大女性探索一条解放的光明之路。她们不同的女性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立场,下文选取三个立场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加以分别论述。
立场一:认为男女真正的平等只是个神话,关注女性生存的社会困境
从表面上看来,中国妇女已经解放了,很少有“五四”时期的“梦醒来却又无路可走”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广大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压制完全被消灭,歧视仍在生理上、观念上、社会习惯等等方面无形地困扰着妇女,使她们难以在生活中调整自己的位置。“女权主义是一种文化或政治态度。女权主义批评则是指从文化批评的立场和方法着眼,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对以往传统价值观念(指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化)进行颠覆和质疑,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改善女性形象,研究女性特有的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倡导一种具有女性自觉性的阅读。”①张辛欣是一位较早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遭遇的艰难处境的女性作家。《同一地平线上》最先触及到男人和女人的矛盾,女导演在争取与男人的事业、精神上的平等的过程中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去追求事业,就难免会使自己不能成为一个男性所要求的贤妻良母;如果让自己去做这个贤妻良母,就会失去与男性平等对话的条件而仍会失去他。《我在哪儿错过了你》里那个女公交售票员,虽然她既粗鲁又刚烈,然而她自信、坚强,有才华,能写出优秀的剧本,但是与爱情无缘。这是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生活的磨难使一个原本有着很好修养的女性在争取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从而揭示出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矛盾:既想在一个可信赖的肩膀上掉几滴眼泪,又渴求拥有自我价值。社会提供给女性的是无法成为赢家的虚假选择,女性在获得女权倡导后,若想和男人有同样的地位与待遇,就必须和男人一样在社会里运作,在追求所谓的“男女都一样”的过程中“女人”的身份也变成一种被自我丢弃的陈旧的符号。女性被定义在家庭领域中,被套上家务劳动的义务,这样一条被定义、套住的沉重的链条不断地拖曳着职业女性。她们就像是背着孩子拿着扫帚和男人一起比赛跑步,因而她们走得比男性艰辛,比他们慢,并且没男性远;这使得她们的辛苦劳动失去意义,丧失价值……张辛欣等人的作品敏锐地察觉到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背后的女性苦难,使女性的苦难如冰山似的兀立与男女平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容忽视,不容回避。
这些女作家也是想通过小说向人们展示女性的生存苦闷和无根的荒凉,是女性身体解放到独立意识形成这个长期复杂过程的一个缓冲。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名作欣赏》2015年下旬刊第4期)
扫一扫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http://ww1/large/d43b0d46jw1ezge1s1v13j20zk0zk0uz.jpg——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承继与探索" TITLE="现代女性觉醒后的突围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的承继与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