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鸿门宴》蒙太奇之艺术探析
林元钦
蒙太奇是外来语(Montage)的音译,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是构成、装配之意。20世纪20年代,苏联爱森斯坦、
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电影艺术家,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电影艺术实践,将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用不同方法拍摄的一系列镜头有机地排列组合起来,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到达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记叙类文章也运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备受青睐。一些中学生还将这一手法应用到中、高考作文中,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中惊喜。这种体式被誉为“黄金结构”,因为它取材广泛而自由,挥洒自如,不受时空局限,似行云流水,省掉承上启下的过渡,既简洁明快,又大气磅礴,既有外在排比的形态美,又有内在节奏的韵律美,符合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审美需求。
由此可见,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不过百多年的历史。可当认真品读《鸿门宴》一文时,我们在不经意间惊奇地发现,早在2100多年前,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其鸿篇巨著《史记》,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蒙太奇”这一写作手法。本文试就《鸿门宴》蒙太奇写作手法进行探讨。
一、《鸿门宴》在人物刻画方面采用了对比蒙太奇写法
所谓对比蒙太奇写作手法,就是通过对比描写,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的写作手法。
《鸿门宴》在刻画人物方面正是采用了两两相对的对比蒙太奇写法:主帅项羽与刘邦,谋士范增与张良,武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两两互相对比映衬,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鸿门宴》通过语言和行为描写,刻画了项羽骄横气盛,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开端中,项羽一获悉刘邦“欲王关中”情报,触犯了他的尊严,便“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由此足见其骄横气盛,胸无城府,刚愎自用,自矜功伐。而当天夜晚项伯一替刘邦说情,项羽就许诺“因善遇之”,放弃“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重大决定。由此可见其率直轻信,不善用人。哪怕是重大决定,也可朝令夕改。可见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毫无章法。而次日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就让他迷失了心智,虚荣心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即怒气全消,还未等刘邦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就立即把告密者曹无伤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由此足见其胸无城府,缺乏谋略。为了除却后患,范增多次暗示乘机杀掉刘邦,项羽却“默然不应”。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内奸“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在刀光剑影中,他仍然无动于衷。樊哙闯帐,虽引起戒备,但随着樊哙一番慷慨陈词,一阵忽悠,项羽不仅不追究,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坐”。继而刘邦借口如厕,不辞而别,间行而去,项羽不介意,不追究,任其脱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其处事之优柔寡断,敌我之不分。
《鸿门宴》通过语言和行为描写,刻画了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狡诈精明,知人善任,坚决果断的人物形象。
在《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前后共有三次问计于部下“为之奈何”。首次是在得知项羽欲“旦日”“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表明了他面对如此危急的确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立即向张良求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续逼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默然”之后发问:“且为之奈何?”这一问体现了他极力替自己辩解,将自己犯下的错误推给“鲰生”,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急切地虚心求教;第三次是在从危机四伏的酒席中假借“起如厕”“已出”,认为自己不辞而别不妥而发问:“为之奈何?”当樊哙为其找到不辞而别的“充分”理由后,他二话没说,“于是遂
去”。刘邦这三次发问足见其大智若愚,知人善任,言听计从,狡诈精明。在文章中,刘邦还先后三次对张良称谓为“君”,两次称“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为君,张良是臣,可见刘邦称张良为“君”是超乎常理的。“公”是对长者的尊称。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他是在面临灭顶之灾,无计可施,性命攸关之际,有求于张良,甚至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把死的危险推给张良,极尽屈尊,对张良称“君”谓“公”,可谓能屈能伸,狡诈精明。而对于敌方阵营身为臣子的项伯,刘邦则很是尊重地称他的字“伯”,进而“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极尽拉拢之能事,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使项伯能够为己解除危机发挥作用。可见其善于抓住机遇,深谋远虑,心机重重。而对于自己的对手项羽,刘邦一见面就俯首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自称为“臣”。这种俯首称臣、毕恭毕敬的行为,完全是为掩盖自己“欲王关中”甚至“一统天下”的野心罢了。由此可见刘邦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狡诈阴险。
再看双方谋士、武将、内奸人物形象的对比。
谋士:范增老谋深算,目光如炬,忠心耿耿,妄自尊大,急躁易怒;张良足智多谋,处变不惊,善于辞令,忠诚机智,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才。
武将:项庄似巧乃拙,有勇无谋,优柔寡断;樊哙忠心耿耿,勇猛果敢,粗中有细。
内奸:项伯鼠目寸光,为友重义,为臣不忠,为人愚蠢,为小义小利而背大义大忠;曹无伤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不忠不义。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名作欣赏》下旬刊第3期)
后一篇:《我与地坛》:寻觅心灵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