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替罪羊形象

(2015-10-30 15:04:14)
标签:

杂谈

浅谈《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替罪羊形象
郭逦盛楠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成功刻画了主人公阿米尔,更刻画出了哈桑这个虽相貌丑陋,却正直、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本文试用替罪羊原型来分析哈桑这一线索人物,以期对小说有更深的领悟。
  
一、哈桑是替罪羊 哈桑是哈扎拉族人,是喀布尔一个普什图族家庭的仆人。对于少爷阿米尔,哈桑献出了自己绝对的忠诚和全部友谊。但哈桑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回报。
  
身份的差异令阿米尔根本没有把哈桑当作真正的朋友。父亲对哈桑的偏爱,更使渴望父爱的阿米尔嫉妒得发狂。哈桑在一次捡风筝的归途中,受到了地痞恶少的侮辱,但阿米尔却躲在暗处看着这一切。事后,阿米尔为了逃避良心的拷问,又犯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个错误:诬陷哈桑偷了手表,把哈桑赶出家门。
  
多年后,哈桑已死于塔利班分子的枪下,阿米尔则从美国回到阿富汗,见到了父亲的好友拉辛汗。拉辛汗告诉阿米尔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阿米尔父亲与仆人的孩子,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是高贵的普什图人。造成哈桑悲惨命运的正是他们的父亲。
  
哈桑的生父为什么丢弃哈桑?最重要的原因,即哈桑是其生父罪孽的产物,一旦公开就会威胁到生父的名望。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而这并不是因为害怕“罪”,而是由于对之后“罚”的恐惧。“把自己的罪孽和痛苦转嫁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承担一切,是野蛮人头脑中熟悉的观念。”{1}这样的观念随着集体无意识一直沉淀在人类的内心,成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据荣格的理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从原始社会世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即“原型”。上述转罪心理形成的原型即为替罪羊。
  
阿富汗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典籍《古兰经》就记载了最初的“替罪羊”。先知易卜拉欣梦到了真主安拉下达命令,让他亲手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梦境如此逼真,让易卜拉欣确信这是安拉的考验。为了表明对安拉的忠诚,他便带着爱子出门。就在易卜拉欣举刀的瞬间,山谷里响起了安拉的召唤:“易卜拉欣!你确已证实那个梦。我必定要报酬行善的人们。”于是吉卜利勒天使奉真主之名下凡,从天园里带来一只绵羊作为赎品。被宰的绵羊成为献给真主的祭礼,易卜拉欣父子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此典故中,羊显而易见成为替罪的牺牲品。绵羊替人受过,成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
  
随着时间推移,承担罪过的角色越发倾向于由人扮演。受罪方式也不仅是杀戮,还可以是放逐,使其离开居住地,带着罪孽远走高飞。比如古希腊,人们会选一个穷苦人,“高声祷告让人们的全部灾害都落在他头上。然后把他扔出城外”{4}。哈桑就是这样一个替罪羊典型。
  
哈桑的生父是一个富商。他勇敢而乐善好施,建了一座恤孤院,因而在当地德高望重。但他犯了罪孽后,却不敢面对其恶果。
  
让哈桑成为仆人的儿子,即哈桑生父对罪罚的逃避。为了保住身份名望,为了彰显对阿富汗传统的忠诚,哈桑生父选择让哈桑替自己受过。哈桑的命运因此被颠覆:父亲的罪过转嫁给了自己,自己被放逐。只是哈桑的放逐是种族与阶级上的驱逐:从高贵的普什图少爷变为低贱的哈扎拉仆人。哈桑一生的屈辱与苦难,都与他的身份大有关系。而这都源于他是替罪羊,他注定要承受替罪羊的命运。
  
为什么是哈桑而非别人成了替罪羊?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中指出:“1.暴行是真实的;2.危机是真实的;3.挑选牺牲品根据他们具有受害者的标记;4.整个运作方向是将危机的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并通过消灭他们,或至少把他们驱逐出受污染的团体,来改变危机。”只要满足两到三项,即可判断为受害者。而关于“受害者标记”,可以是种族宗教,也可以是身体残疾,还可以是异常。“在这里,社会的平均数被认定为正常。”“极端富裕和极端贫穷,极端成功和极端失败,极端漂亮和极端丑陋,极端恶习和极端德行……弱者的弱小和强者的强大同样成为众矢之的。”
  
这再次从理论上印证了哈桑的替罪羊命运:哈桑出生是他父亲最大的危机;婴儿哈桑不仅兔唇,更重要的是弱小到无法反抗;而只要把哈桑驱逐出家族,哈桑生父的危机就会自动解除。所以哈桑成为替罪羊是必然的。
  
哈桑的死亡也可以此分析。当塔利班占领喀布尔时,哈桑受拉辛汗之请,回来看守阿米尔的家。但是塔利班分子却说哈桑身份低贱,没有资格住这栋房子。哈桑反驳时,他们不仅认为哈桑不可信,更把哈桑拖到街上枪杀了。而塔利班分子最后竟判无罪。
  
塔利班的恐怖统治,带来的是真实的暴行和危机并存;而当地居民和法官却选择舍弃哈桑,是因为哈桑有太多“受害者标记”:哈扎拉人,仆人,回归的外来人,很穷,极其善良。而抛弃哈桑,至少可以换来片刻安稳。所以哈桑再一次毫无悬念地成为替罪羊。这次哈桑不是承担父亲的罪,而是代替喀布尔普什图人受罚。
 
 所以哈桑成为替罪羊,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转罪心理作祟的结果;哈桑的悲剧,是人类自私自利的丑恶心态的映照。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名作欣赏》旬刊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