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西厢记》与《牡丹亭》人物形象比较论
高淑丽
打开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西厢记》主要是写上京应考的书生张生在山西普救寺遇见扶柩回乡的原崔相国女儿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互相产生爱慕之情。经过老夫人的阻挠、强盗强抢莺莺等众多磨难,两人最终结合。《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主要描写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柳梦梅和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幽会之后,杜丽娘醒来找不到柳梦梅便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知道真相后的柳梦梅掘坟开墓,杜丽娘得以还魂。
《牡丹亭》和《西厢记》这两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殿军之作”。通过它们各自对爱情的描写,带给了后人众多的感动,引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
一、同是佳人,爱情态度不同
在崔莺莺和杜丽娘身上,既有大胆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共同点,因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其个性又有着巨大的不同。
1.生长环境不同,爱情产生的萌芽状况不同
我国封建思想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加深。生活在当时的年轻男女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迫害,封建礼教的严重阻碍,没有机会长时间接触,不可能经历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的爱情过程。崔莺莺与张生在第一次见面后,互相产生好感,立刻产生了“一见钟情”之感。正如剧本所述,在崔莺莺与张生初次见面后,张生立刻唱了[元和令]、[上马娇]、[胜葫芦]等几支曲子。
杜丽娘与崔莺莺相比情况更糟,常和她在一起的不是她的父母就是她的丫鬟。她每天不是去绣坊,就是书房。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美貌动人,聪明过人,能把四书一一背诵下来。这样一位天生丽质、生活无忧的女子,内心也充满了和寻常女子一样追求美与爱的强烈欲望。《惊梦》这场戏应该是整个剧本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场。当知道要去赏春游园,杜丽娘事先做了好多准备,临行前更是把自己美美地打扮了一番。当她走进花园后,看见花园的美景,发出了梦初醒之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莺莺“假性格”丽娘“真性情”
当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了风流倜傥的张生,两人一见钟情,相互被对方深深地吸引。从剧中好几件事中都可以看出当莺莺面对张生时,和一般女子陷入爱情的情形一样,举止和以往大不同,说话也不自然。莺莺因从小受到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她的性格中有矛盾的一面。例如,当红娘把张生写的“小纸条”递给她时,虽然心里又惊又喜,可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她自己头脑中的道德观念,迫使她表现出“厌的早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瘟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告诉老夫人。她朝着红娘假装在那骂张生,其实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这些都体现了崔莺莺的“假性格”。
而杜丽娘身上性格的三度发展很好地体现了她的“真性情”。由开始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敢于和父母抗争,敢于为爱献身的伟大女性。这是她身上性格的第一度发展。杜丽娘因病离世后,她虽身为阴间的一缕鬼魂,对柳梦梅的感情却矢志不渝。历尽种种磨难,两人最后走在了一起。坚定信念,绝不放弃。这是她身上性格的第二度发展。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她为了维护与柳梦梅的婚姻,敢于在金銮殿上与皇帝相争。最终使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妥协,得到了天子的允许与众人的祝福。她的这些举动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社会观念中,都体现了女性巨大的突破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