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4/large/d43b0d46jw1exa12q1mnpj20qe0i0ju8.jpg
子路形象论
杜碧媛
《名作欣赏》杂志社响应山西三晋报刊集团学习《论语》的号召,从2015年4月以来,全体员工一直坚持抄《论语》、背《论语》、结合自己的体会解读《论语》。本文即为《论语》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子路,孔门十哲之一,列“政事”科,是孔子最有特点的弟子之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子路的形象特征。
一、子路性格
(一)勇
1.孔子言勇
孔子提倡“勇”,肯定“勇”的价值,《论语 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知者”“仁者”“勇者”相提并论。孔子在子路问成人中也肯定了要成为“完人”,“勇”是必备品质之一。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勇,但他所谓的“勇”是需要用礼义来制约的。所以孔子否定“勇”的泛滥无节,“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反对“好勇不好学”,一味好勇而不去学习改善自己的修为,“其蔽也乱”(《论语 阳货》);反对“疾贫”之勇,因为“好勇疾贫,乱也”(《泰伯》),好勇而痛恨贫困,容易引发国家的暴乱,这是小人之勇,所谓“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卫灵公》);反对无义之勇,《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重武力,孔子告诫他仁义高于一切,离开了仁义,其他品性(如勇)是无法确定其性质的。;反对无知之勇,《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孔子反对不考虑危险程度,而鲁莽地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境中的勇敢。可见,孔子肯定“勇”的品质,肯定“勇”在人的道德修为中的重要性,但他同时又强调“勇”要受仁义的制约,是要勇而好礼、勇而固穷、勇而有义、勇而有知,这样的勇才是君子之勇,进退无怨。
2.子路之勇
对于子路之勇,孔子有时是比较欣赏的:
《孔子家语 六本》:“由之勇贤于丘。”
肯定子路的果敢,甚至说子路之“贤”于“丘”。但多数是对子路之勇的批评,如: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 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子路之勇是有所保留地予以肯定,这是因为子路之勇并非小人之勇。子路在作战中极为勇敢的,且能于贫困、险境中保持其良好品性,甚至子路是那种“临大节而不可夺”之人,但他并未达到君子之勇的高度。子路缺少的正是一种“知”,对于危境的审时度定。临险时他只会鲁莽、冲动地开展行动,而鲜少周详地虑度。所以说,孔子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也正是对子路之勇的高度概括。(无知之勇)“勇”这一特点既是子路的性格优点,但同时也是他的性格弱点。这在子路之死事件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孔子对于子路之死也是早有预言,《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语成谶,子路果然非但没有寿终正寝,还被剁成了肉酱(醢之)。可见孔子对子路的深刻了解。所以在平时,孔子对子路是多次或直接或委婉的批评,可以说,子路是被孔子批评最多的学生,而批评的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子路的“勇”和与之相关的“冲动、鲁莽、直率”等性格特点上。
(二)直
子路在战争中、在危境中,其“勇”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中,则表现得更为“直”,即冲动,耿直,直率,豪爽,心直口快,鲁莽,冒失,缺乏灵活性,等等。子路是直性子,情绪表现明显,且变化快,在《论语》和其他古籍中,就有许多描写子路情绪的词,如“不悦”“愠”“笑”等。子路冒失,不谦让,所以我们看到在“侍坐”篇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己志,子路是“率尔对曰”。还有,闻事后,他亦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常直接跑去质问他人。《论语》中就记录了子路对孔子行为的几次质问:
1.子见南子事件
《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为何对孔子见南子不悦,可能基于南子的几个特点:一貌美,二受宠,三淫荡,有情夫公子朝,四能左右政治,卫灵公之子蒯聩的出走就与南子有关。所子,对于孔子去见南子,子路是第一个不高兴的,直接去质问孔子,弄得孔子不得不向他发誓。
2.应召公山事件
《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孔子讲正名,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公山弗扰作为季氏家臣却在费地反叛,这样不忠不信的行为应该是孔子最反对,这样的反叛者也应该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但对于公山的召用,孔子却打算应召前去。这一点让子路十分不理解,所以“不悦”,并前去阻止老师。虽然孔子没有直接说不去,甚至还存有想应召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念头,但他终究还是没有去。可以说,子路的劝阻避免了这一事件成为孔子的污点。后来晋国叛臣佛肸又召孔子,孔子险些重蹈覆辄,而这时站出来阻止他的仍是子路。
3.应召佛肸事件
《阳货》: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也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邑宰,任中牟城的行政长官。公无前490年,晋国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佛肸抵抗。佛肸召请孔子,就在这时。子路阻止孔子前去,孔子的回答很有狡辩的意味,但可以看出其急于实践其施政主张的心情。子路第二次阻止了孔子的错误决定。加上孔子见南子一事,子路一共三次直言谏师,可能谏言说得很难听,《论语》中并没有记载子路具体说了什么。
4.直言孔子迂腐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批评孔子正名的迂腐。子路曾任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孔子说此话应是有背景,孔子要为蒯聩正名。《史记》云:“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所以才有了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之问。卫灵公时,蒯聩已被立为世子,因与南子发生矛盾而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死后,应迎蒯聩回国就位,但蒯聩的儿子辄却即位,而晋国送蒯聩回国也没有被卫国接纳。在这一背景下,孔子的“正名”说可能是有所指向的。但面对孔子给蒯聩的正名,子路可能是出于政权的变更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就直批孔子太迂腐。
二、子路的品性
子路在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其品性却是相当好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致孝
二十四孝中有“百里负米”的故事,讲的就是子路致孝双亲的故事。《孔子家语》具体记录了子路的孝: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德也。枯鱼衘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对于子路的孝,孔子十分肯定。孔子十分强调孝,认为在家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社会就不会犯上作乱,不会做逆臣贼子。孝是仁的根本,《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重诺
《颜渊》篇云:“子路无宿诺。”只一句评语,但《左传 哀公十四年》的一则记载则佐证了子路一诺之重:
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
小邾国以句绎来投奔鲁国,但“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路之言可抵“千乘之国”,其言之重、其诺之信可见。
(三)闻过则改
《孟子 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其实,子路不是仅停留于接受批评,更在实际行动上予以改正。《孔子家语 子路初见》载,子路见孔子,曰好长剑而不知学可增益,孔子耐心教育,令子路心服口服而“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 子道》载“子路盛服而见孔子”,显得傲慢而被孔子教育:衣服华盛,表情自满,有傲慢之态,天下无人敢来劝谏你。子路听后立即“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家语 好生》又载:“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孔子因其过于好勇而有所担忧,又将其教育一番。子路非常认可,所以立即说“请摄齐以受教”。摄齐,即提起前衣摆,表示恭敬。此外,孔子遭遇陈蔡之围、匡人之困时,皆风雅弹讴,子路对此也极为不解,但经过孔子的教化,“子路悦,援戚而舞”(《孔子家语 困誓》),“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孔子家语 困誓》)。子路的琴艺不佳,孔子也就此批评过他,以至“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孔子家语 辩乐解》),因此受到了孔子的称赞:“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四)固穷
《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君子固穷,子路以贫敝之体立于权贵之间而不以为耻,这是对于子路独立人格和道德情操的高度赞扬。子路听了非常兴奋,以致“终身诵之”,时常反复把老师的表扬挂在嘴上。面对子路的骄傲自满,孔子又给予了温和的批评。孔子所谓的君子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五)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在卫国之乱中,子路为救孔悝想办法从城外进入城内,即使高柴劝阻,他也不听,因其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史记》)。孔子非常了解子路,当听说卫国之乱时,他料定高柴会没事,而子路则会遇难。这一方面是知子路有暴虎冯河之勇,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子路是一个忠信之人,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楚国讨伐吴国,楚国的工尹商阳和陈弃疾追赶吴国的军队,因其不忍,而杀三人便回去复命, 对此二人行为,孔子有所赏赞。子路听了非常忿怒,就去质问孔子:“人臣之节,当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子路的质问,其实就是儒家所谓“忠”的最慷慨的诠释,对于子路的质问,孔子并没有反对,说明他是非常认可的,“然,如汝言也”,但同时也解释了一下自己称许的原因,是因为楚国二人有“不忍杀人之心”。
(六)尊师
主要表现在《论语》以下两则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