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勇敢的心》中的父子关系
芦坚强
《勇敢的心》这部史诗巨作获得第68届奥斯卡奖的同时,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苏格兰历史。然而它在历史表现方面却招来批评:因为在宏大、空泛的自由主题下表现苏格兰追求独立的过程,容易陷入叙事简单、片面的境地,忽略对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和对历史深度的准确追寻,并造成情节发展的简单与突兀。尽管如此,影片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如对独特苏格兰风情的营造,“一部感人肺腑的英雄史诗,看后让慷慨激昂的我们依旧沐浴在浓浓的苏格兰风情之中:风笛余音袅袅,格子短裙轻拂,紫色的苏格兰蓟,坚强的苏格兰人”。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完成对民族认同的塑造,加之对战争场面史诗性的追求,影片获得的赞誉说明奥斯卡的评委们并没有看走眼。
评论声音的褒贬不一体现的矛盾性是本文思考的重点所在,为何一部拥有严重缺陷的影片能够获得奥斯卡奖?是否评论者遗漏了什么隐而不显的东西?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在对影片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勇敢的心》表层结构是对自由的追求,深层结构则是表现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影片通过几对不同父子关系的表现,并以华莱士“勇敢的心”为突破口,将苏格兰对自由的追求形象地展现于银幕,将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关系和父与子之间的冲突并置进行深刻表现,由此完成对苏格兰民族认同的塑造与建构。
父子关系是矛盾的——既和谐又冲突。弗洛伊德指出,“男孩子与父亲间的关系是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关系。除了想要把父亲当作竞争对手除掉的仇恨以外,对父亲的一定程度的温情一般也是存在的。这两种心态的结合便产生了与父亲认同的心理:因为他钦佩父亲,所以想要处于父亲的地位上,因为想要像父亲一样,所以他想要父亲离开这个位置”。儿子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既爱又怕的矛盾情感,这种矛盾情感是父子关系的真实写照。父与子的关系首先是和谐相处,这是人类文化得以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条件,代代相传、父子相袭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结构模式。然而,父亲象征的权力、地位是儿子梦寐以求的,儿子希望获得与父亲同样的权威和力量,父亲自然就成为儿子反抗的对象。文学作品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父子冲突的悲壮高亢、震撼人心表现的正是如此。
《勇敢的心》中父子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汉密斯父子身上,父亲对汉密斯呵护备至,使其朝着理想、健康的方向成长,汉密斯对父亲几乎言听计从:华莱士与汉密斯比赛扔石头一幕,当汉密斯赢了华莱士,父亲对儿子大加赞扬,因为他一直要求儿子用石头当作武器进行训练;当父亲被弓箭射中汉密斯准备拔出父亲身上的箭伤时,父亲及时阻止了汉密斯,汉密斯则马上遵从。父亲对汉密斯行为的或赞赏或阻止,说明其对儿子成长过程的指导,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同样鼓励、影响着汉密斯。后来,父亲受伤临终前对他说:“我快要死了……看到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我很自豪、很高兴”。父亲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教导儿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相比片中其他的父子关系,汉密斯父子关系之间的亲情令人羡慕。不过,儿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时父亲死去,避免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也是二者关系和谐的完美写照:父子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父亲既是儿子的榜样,又是儿子成长的指导者和庇护者。
合起来,“自由”就成为他反抗的借口。
二、父子冲突
《勇敢的心》中对父子关系着墨最多的是二者的冲突,主要通过三对父子关系来表现:英格兰国王爱德华父子、苏格兰贵族罗伯特父子以及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关系。
的父亲。与国王的强权、残忍和狡诈相比,爱德华几乎是一个孱弱无能的王子和儿子,尽管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其军事行动和婚姻爱情都失败了:军事行动的失败导致重镇约克失守,致使堂兄(其同性恋爱人)被害,当父亲杀死其高级顾问(另一同性恋爱人)时,王子与父亲的冲突达到高潮,他甚至拔剑刺向父亲,不过他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孱弱无能的他只能任凭父亲摆布,直到父亲死去。
(本文为节选,原文刊发于《名作欣赏》下旬刊第2期)
前一篇:《勇敢的心》中的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