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名作欣赏杂志社
名作欣赏杂志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90
  • 关注人气:2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籁之韵的诗性建构——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文本解读

(2015-08-25 15:26:54)
标签:

杂谈

天籁之韵的诗性建构——迟子建小说《逝川》的文本解读
朱慧杰
《逝川》创作之时,是一个相对开放、多元的时期,呈现出一种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即一种“无名”的状态。{1}迟子建在这种“无名”的文化状态下,面对世界为作者打开的多扇窗口,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寒冷的高纬度地区——那一片熟悉的土地。于是《逝川》里作者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神秘之境,一个叫阿甲的小渔村,一个理想的受难人物吉喜,一个苍凉的爱情故事和命运悲剧;同时作者也探索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精神之境:上善若水。这神秘而又富于救赎意味的文学气息,似乎构建了文学精神领域内的第二个“边城”。这种独特的气息,源自作者将审美观照的目光流连于朴素本真的民间生活、民间人物和民间故事等贴近现实人日常生活的领域,因此更自由,更具诗意,更接近天籁,也更具有一种慰藉孤独灵魂、救赎受伤心灵的作用。
 
逝川——再现苦难生活的诗意之境
  
《逝川》是以“东北故乡”为背景的一个神话,里面充满着天籁之音:逝川奔流的呜呜声,泪鱼伤心的呜咽声,吉喜觅知音的歌声,渔妇安慰泪鱼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人们对苦难生活的一种变相转移。逝川里的人与物之所以都像存在于与现实隔绝之外的世界中,融合在一片祥和安宁的氛围下,是因为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消解了苦难,排解了精神困境。
  
从外部环境看,“阿甲小渔村”真是一个来自民间的诗意之境。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存在于渔村之中的一条神秘的生命之河——逝川:“它的河道并不宽阔,水平如镜,即使盛夏的暴雨时节也不呈现波涛汹涌的气象,只不过袅袅的水雾从河面向两岸的林带蔓延……”这条会发出悲凉之声与呜咽之声的河流,是现代人在都市之中无法寻觅到的,它来自大自然,发源于原始民间,时刻低吟着天籁之音,向前奔流不息。逝川本身具有双层意蕴——一方面是作品整体所营造的意象:流逝与消亡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经典的意象,其源头来自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不免感叹,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来写出这样一篇饱含悲伤气韵的作品的,是否也如孔子一样叹息韶光易逝,人类竟是没有一丝办法挽留、驻定。同样吟唱天籁之音的还有一种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的泪鱼,它的到来使逝川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人们为了不听这种悲凉之声,需要暂时打捞起它。在泪鱼上岸的那刻,渔妇们还要给予安慰,它才会停止哭泣。这一神奇的意象,现实中我们更是无从寻觅,仿佛只应天上来,因此它更加深了逝川的神秘性,使之更具天籁之韵。作者所构建的这种诗意之境与天籁之韵,正印证着苦难的无处不在,因此,经受苦难的人与物需要通过声音的吟唱与彼此的安抚去排解,于是才有了人与物的交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为节选,原文发表为《名作欣赏》旬刊2015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