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组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1

(2014-01-03 16:49:23)
标签:

教育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初中语文组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1

(项目负责人填写)

 

学校:温十二中

项目名称

说课评课

项目负责人

吴姝瑜

活动时间

1011

活动地点

九年级语文办公室

活动主题

《孤独之旅》

主讲(主持)人

孙琼曦

参加对象

及参与率

九年级全组语文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 孙琼曦说课《孤独之旅》

附教案:《孤 独 之 旅》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在经历了父亲的病逝后,迅速成长,文章最后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成长(板书)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英子的成长是用爸爸的死亡换来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长是由什么换来的呢?(板书:孤独)

二、关于“孤独”

1、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

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故乡》中有过接触。小说中的“我”感觉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带来的,哪怕是置身热闹的人群却也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出示图片)

2、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麽?

(虽然有父亲相伴却也无话可说,环境单一、寂静,生活单调)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③对未来的恐惧。慢慢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开头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杜小康是孤独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实)甚至到了失学的地步。看过整本小说的同学应该还明白,杜小康在班级里是班长,成绩是最优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热爱读书。现在他失学在家,这种经历同伴都没有,他跟谁去交流?他能不孤独吗?因而这种孤独感笼罩了全篇文章。所以题目叫:孤独之旅(板书之旅)

 

三、 关于“旅程”

1、默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情节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这是一趟怎样的孤独之旅

关于孤独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走过了几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请同学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说说这段旅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前行途中——刚到芦荡——日子过去——风雨洗礼)

2、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⑥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小结: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四、咀嚼环境:

风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当时感受的话,请找到划出来。(突然长大了……)

突然发生的背后总有一定的积淀的。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在我们选文的后续发展中,作者写着这样一段话:【幻灯显示】

根据我们的课文的细节描写老师稍作修改:环境给予他的那美丽而残酷的孤独。

下面让我们按照旅程的四个阶段,跟随杜小康一起咀嚼咀嚼,环境给予他的孤独到底是什么滋味。

1、 先要明白文中的环境主要指的是哪些:水、芦荡、鸭、暴风雨

2、 来到第一站——前行途中:船行在水上,自然离不开对水的咀嚼。主要集中于水和鸭的描写。

先朗读第13段。

13段中描写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13段:烟气水汽的特点:在空气中飘飘荡荡,无所依靠,风一吹就散。我们就像看到杜小康的一颗心在那里飘荡,找不到一个落脚点。前途渺茫,过去又不可及,我的未来在哪里?此外,这里的水的特点还应对应11段的一个词——“茫茫”。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今是杜小康见水,水茫茫,料这水见杜小康也应是茫茫然。)

带着这样一颗迷茫的心,夜晚降临了。我们来读一下这时的环境。(第15段)

(鸭子尚且都觉得自己是无家的漂游者了,人还怎么受得了啊!)

(板书:不堪)(前行途中,我们从环境描写里咀嚼出杜小康是不堪孤独的,那杜小康咀嚼的这种孤独的不堪,是什么滋味呢?我们找一个表示味道的词来形容吧,想想哪一种味道进入口中是让人的舌头找不到北,根本不能忍受的?——麻)

 

3、 在不堪孤独麻麻的滋味中,有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大芦荡。一到大芦荡一个环境马上就出来了。

(第21段:读。分析“涌”:一个人能涌吗?两个人?形容数量多、气势强大。中国的文学创作自古就讲究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字雕琢。“直涌到天边”:生机勃勃、无边无际,似乎芦苇铺天盖地而来,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万重大山围住”让人会有窒息的感觉。所以杜小康自然而然——害怕了。)

又是一个夜晚降临了。朗读24.25段。咀嚼这时的环境描写。你读了后,怎么想?我们去那里露营怎么样?(纯净辽远、宁静空旷)景物这么美看来人物心情不错了。

(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上学期学过的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衬,足见杜小康害怕程度之深。这里有一个表现他害怕的动词:“挨”。小时候害怕喝药吗?因为味道——苦。害怕孤独的味道啊,怎一个苦字了得。)

 

4、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环境有变化吗?找到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习惯成自然了,既然无法改变,你再一味害怕有什么用呢?这是杜小康对孤独是(面对)。面对环境后,环境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如果我们把24.25两段环境描写放入到33、34段之间,我们会读出什么味道来呢?朗读33、24、25、34段。

(杜小康的孤独并未改变,只是面对孤独的态度变了,于是景和人就不再格格不入,杜小康开始融入这篇景色之中。于是大芦荡本来的面目就走进了杜小康的心里:纯净辽远,宁静空旷。人走入了环境里面,心情也就容易被这环境同化,慢慢学会体会环境带来的平和。)

大家觉得杜小康成长坚强了吗?

(没有,这里毕竟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孤独,不然文章这里就可以写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所以这是属于他真正成长的前奏,那就如同未成熟的果子,咀嚼起来这是的孤独定然是涩涩的。)

我们咀嚼这时的环境描写,已经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变化了。

 

5、 暴风雨终于来了。这场雨来得巧,来得妙,来的真是刚刚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妙?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变化?

(“忘记父亲”“追去”和前文“紧紧挨着父亲”形成对比,并靠自己的力量找回了鸭子。)

所以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就是因为这场暴风雨为他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在风雨之后,有一处环境的描写,47段,读,咀嚼此时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雨后杜小康的心情就如天空一样蓝,如月亮一样明。心境变得开朗明亮。(初悟孤独)这是杜小康咀嚼着孤独的滋味会是(酸、甜)(酸:注意:哭。放松、委屈等)

可见,大自然虽然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屡次把杜小康抛进困难的境地,却也一次次在他面前展现出宁静美好的魅力,使他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并渐渐除去了潜藏的浮躁,完成了一次蜕变,终于长大了。

 

五、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很多……

他的成长是大芦荡给的吗?——生活。大芦荡给予的美丽和残酷就是生活给予的美丽残酷。生活让杜小康从不堪孤独到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并最终从孤独中收获喜悦,这一步步走来他品味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滋味,他终将懂得生活真实的面目不是家庭庇护下的优越条件,那些杂陈的五味会披着各式外衣在成长的道路上粉墨登场。而他在大芦荡中咀嚼的孤独就是成长的滋味。(板书:滋味)

六、向杜小康一样懂得善待成长道路上终会出现的孤独。

   同学们成长道路上也必然会遇到孤独的,说不定它已经来了,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谈到孤独总是忧伤的,孤独并不一定是让人悲伤的,有时人就是需要孤独。罗曼罗兰说:“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重新接触大地”。

世界上也有很多伟人正因为孤独实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与价值。有时候孤独时一种价值,是一种美丽。在生命最旺盛的时期,病魔夺去他的听力,在苦难与绝望中,他创造了史诗一般辉煌的英雄时代”——孤独中,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爱,创造了不朽的价值;(贝多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终身未娶,谦逊善良、拒绝吹捧,他把亿万财富设立为瑞典人最骄傲的世界荣誉——孤独中,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挚爱,产生了永恒的价值;(诺贝尔)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楚王和群臣对抗,不惜投江殉志,他恣纵的文笔却创造了情感激荡而恢弘瑰丽的骚体诗篇——孤独中,他对理想的舍生追求,产生了旷世的美丽;

(屈原)孤独是有着强大力量的,请让我们善待它。

七、阅读推荐

曹文轩《草房子》:有这样一部作品,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优美的文笔……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间的纯真故事。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在这所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二、 全组点评:

吴姝瑜评课:本课由学生学过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及《故乡》中引出孤独及成长的话题非常自然。接下去分为“关于孤独”、“关于旅程”、“咀嚼环境”三个板块进行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适时穿插《草房子》的相关内容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又为后面的阅读推荐做准备。

 

林洁点评:

1 先让学生谈孤独,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情景。

2 教学层次清晰。

3、作业布置,推荐阅读曹文轩《草房子》,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多的作品中体会曹文轩的作品魅力。

 

杨晖评:本课设计由三个板块构成:关于“孤独”, 关于“旅程”, 咀嚼环境,重点放在环境的品读上,思路十分清晰,洋溢着淡淡的诗意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引领学生走进“孤独”,体验主人公的孤独,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疼痛。建议课堂中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真正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

 

叶华评: 孙琼曦老师在导入环节设计的问题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把握情节,品味环境环节,能够紧扣文本,让学生深入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且语句赏析与听读、朗读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感受。最后环节设计问题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杜小康的变化?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成长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并阅读推荐曹文轩《草房子》,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签到栏

(可附页)

过程确认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

                           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