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异常浮躁,又很迷茫,常常什么事都不想做,但又觉得太空虚,太无聊,就这么烦闷着,躁动着,不安着,我自己都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一天和我哥在闲聊。我把我近期的状况一股脑儿全都说给他听,然后问你觉得我是怎么了。结果他劈头盖脸就是一句:
“你恋爱了吧?”
我差点没把嘴里的水全喷出来。恋爱,有没有搞错啊!倒不是我对这两个字过于感冒,而是这实在是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我有爱上某某吗?如果有,那为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当即断定我哥这话过于荒唐,不靠谱。
在后来的心理咨询中,我将这种情绪逐渐疏导。要知道人人都是有情绪波动的,只是过大会伤害身心。现在我的这种反应仍不时会出来捣乱,当然怨自己是没有用的,哄哄就好了。我想这种情绪应该是会一直穿插在我的青春里吧,成为青葱岁月给予我的一份独特而难忘的棘手礼物。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令我影响深刻。与郑微从小青梅竹马的林静忽然不辞而别。若干年后,他们重逢,发现彼此仍有牵挂,便开始了一段感情。林静告诉郑微,当年是他刻意躲开的,因为他无意发觉了自己的爸爸与郑微的妈妈产生了感情,他无法接受。郑微得知这边是他的理由,陷入沉默。最后,她选择离开。
镜头切换,响起郑微的独白:林静,我想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最初看到这儿,我并不理解。在反复想了之后,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林静看到彼此父母的恋情而远离郑微,是出于对自己情感的维护,他并未替郑微考虑,而选择了保护自己的方法。而后的若干年里,郑微已经忘了林静,爱上别人,她之所以又与林静交往,只是由于出自对青春的一种缅怀,对曾经美好的缅怀,她未立刻发觉,眼前的人已经变了。两个人都出自自我,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直到郑微的离开,他们的青春才结束了。彼此都告别当年的自己,不再纠缠。
青春的帷幕落下,这场与自己的爱情结束。
我久久的回味着。青春年少时的青涩恋曲,与那些莫名的失落与惆怅,以及悸动与焦虑,何尝不是我们用来重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的一种方式呢?在一次次的阵痛,徘徊,乃至酸楚中,我们逐渐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从而学会去爱。
如果要把青春比作什么的话,这是我的回答:青春是一场与自己的爱情。
作家张小娴曾写过这么一段话:“其实所有青春时的爱恋,不过是我们路过河边,看着河中自己的倒影顾影自怜,却以为自己爱上了别人。”当青春来临,我们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不就如同一场爱情吗?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自我的碰撞与释放,或许伤痕累累,或许刻骨铭心,但终于从容接受矢志不渝。
我并不认为爱上自己便是自恋。相反,那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我们,用一场爱情来隆重的欢迎,总有愁肠百结辗转反侧的痛苦的甜蜜。
所以有人看完《那些年》后会说:“我很喜欢当年的你,也很喜欢当年喜欢你的我自己。”那些不安与躁动,烦恼与焦虑,也许都是青春这场爱情来临的征兆啊。
我忽然觉得我哥的话不无道理。我可能真的恋爱了。只不过,我爱上的人,是自己。
青春是一场与自己的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