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电影电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礼记》学习笔记20
(2023-03-11 21:50:25)
标签:
1942、情感、建园立碑佛学健康情感文化 |
【我看过的电影电视】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礼记》学习笔记
2023-3-11
【关于《礼记》】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记》是孔门后学整理出来的著作。
撒贝宁:
—— 西周时期的周公姬旦说: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德治的基础。
—— 春秋时期:孔子删述六经所传之礼被后世尊称为《礼经》。
—— 西汉时期:后仓的弟子孔门后学附《礼经》而作之“记”。戴德从中选八十五篇为《大戴礼记》;戴圣选四十九篇为《小戴礼记》。
—— 东汉末年:郑玄为《周礼》《礼经》《礼记》三礼作注,成《礼记注》。后人将《礼记注》尊为“礼之首”。
【《礼记》耳熟能详的金句】
(意思是说:古代的圣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伦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与身份相称。)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
礼义以为干橹,
戴仁而行,
抱义而处。
释义:
儒者把忠信当作甲胄,把礼义当作盾牌;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时时刻刻都谨守着仁义。
【《礼记》搜狗百科】
《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
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整体介绍:
礼记《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深衣》、《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艺术特色:
谋篇布局,层折曲妙
1、章法谨严,映带生姿。
2、婉转回复,前后呼应。
3、沧海扬波,跌宕有致。
行文句法:繁简有当
1、精约简括,不失一辞。
2、丰赡繁富,不余一言。
哲学思想:
天道观、宇宙观、人生哲学、教育思想(《大学》《学记《中庸》)
价值影响:
1、《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2、《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3、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8]
4、《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5、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6、《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7、《礼记》许多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乐文化“和”的精神及其重要意义。《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8、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如河南大学校训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
9、《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10、《礼记·乐记》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主要从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来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