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4——“学校改革的挑战”部分
(2018-12-01 19:27:19)
标签:
经典句子静悄悄的革命 |
今天的学校最深刻的危机在于失去了教师自身作为专家的相互合作、共同成长的据点。
为了让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在教室里产生出来,必须准备一种联系,即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立,尊重学生在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的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凭借着对学生深刻的洞察能力去完成这一工作。
在十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地生活的学校里,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语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学校的变化只能从其内部开始发生。为了能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化,首先必须让学校和教室向地区、家长、市民开放。为了能向地区开放、能与家长、市民协同合作,学校必须从内部做好准备,即学校的校长能够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挑战,同时,只有在这样的校长的指导下,全校的教师们才能够协同一致地工作。
要实现“参与学习”有两个障碍。一是教师方面的障碍,因为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自信心,得不到家长信任的话,开放教室这件事是实现不了的。二是家长方面的障碍,如果他们抱着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思想的话,参与学校教育也是不可能的。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
为什么综合学习中的“学习的创造”会起到改革整个学校学习的核心作用呢?其理由有以下两点。一是因为与从单元到单元的学科学习不同,在综合学习中可以对连续的、贯穿始终的主题进行持续的探究。综合学习能对整个学校的改革发生影响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学年方案”中教师的组织。综合学习实践打破了学科与教室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教师的合作和共同研究,这一意义非常巨大。
综合学习中的“学习的创造”和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相结合,能够导致学校教育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发展。
学科学习的改革是把过去根据“效率性”原理而产生的“目标·完成·评价”型(阶梯型)课程改革成“主题·经验·表现”型(登山型)的课程。为了使学科的本质鲜明化,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应努力提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围绕学科的中心内容来开发单元,持续地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注意到,即使在以综合学习实践为中心时,对学科学习的改革也必须投入很大的精力,以尽力推动日常学科学习的改革。
学校的改革从对话(相互倾听)出发,这种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的声音转化为语言。使讫今为止在办公室里一直不说话的某位教师开口说话、使在教室里一直不说话的某位学生开口说话、使在教师和家长联席会上一直不说话的某位家长开口说话,这就是学校从内部进行改革的出发点。
对话(相互倾听)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所谓学习,就是与教育内容的题材(主题)的对话,是与教室中的教师、与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或意义的同伴对话,是与自己自身的对话。
“参与学习”实践是一个挑战,它要求重新组建学校,使之作为“学习的共同体”。作为“学习的共同体”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们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还是家长和市民们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在教室中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教师之间建立相互开放教室、共同创造教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确立校长的指导性,谋求学校工作的民主化,重新把学校建成一个能使每位教师既独立自主又协同合作的组织。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发展学校在与家长、市民联合的基础上的自律性。此外,与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民主化。
在建设“学习共同体”方面,教师相互之间建立作为教育专家的共同提高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是核心的课题。
课程建设也需要持续地、具体地实践。如果把课程看作“学习的履历”,那么,每天在授课中的学习的创造就成了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课程建设也是一个至少要花十年时间的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