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1——“教室里的风景”部分
(2018-12-01 19:19:52)
标签:
经典句子教室里的风景静悄悄的革命 |
分类: 美文赏析 |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里,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对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理解”学生的发言时,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理解人的话语时的“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理解方式”。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从这一点开始,就能够向着硕果累累的相互交往迈出一大步。
在全班学生中,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活动中,“量体裁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须一直保持的。因为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那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在这四种交往类型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