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占星学入门》第一章:理论概述(3)适应性带来个人成长

(2014-11-22 15:01:49)
标签:

安德烈

心理占星

星座

达尔文

适应带来的个人成长


      泛身心灵占星会认为一个人长期难以与他人沟通是缺乏双子座能量,因为这种能量的缺失导致沟通功能的障碍,而这本书中给予的诠释则会站在长期需求不满的角度去做解释并且找到对策。人的满足与功能是挂钩的,一旦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相应的功能也会随之受损,反之亦然。简单来说我们都是有心智的“机器”,消耗某种满足来获得更多的能力,就像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儿一样。


      那这个机器是怎样自己满足自身需求的呢?我们去满足需求的策略在现实层面的表现也会因为环境有各种差异。(如图1-2


      首先是自主性的满足与补偿性满足的差异性。以沟通为例子,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方面的需要(无论是基于风元素的还是行星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自发性地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性活动,可一旦终止它,那么就会有许多细微的表现:自言自语、左顾右盼,甚至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心理上的风元素需求得不到既定份额的满足,导致潜在意识控制身体去索取。我们并不能说那个“潜在的意识”就是不好的,因为它能替我们在不操心的情况下做很多事,但它也经常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做出过激的举动把情况搞砸。心理占星能做的许多事其中之一就是替我们找到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并且试图填满它,以避免出现有功能受损的现象。


如果长期压抑需求无法获得满足,那么更糟糕的情况就会出现——功能受损。在2013年一月份的那一阵子里我总是集中不了自己的注意力,甚至在写作之中经常思绪混乱,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而最终通过占星学的自我剖析替自己想到了个好办法,独居的我每天与好友通一个小时的电话,最终让写作变得越来越流畅。

 

《心理占星学入门》第一章:理论概述(3)适应性带来个人成长

 

(图1-2


      需求在受到满足与不被满足的时候对我们的心智影响是很不一样的。需求的直接满足会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这个策略很行得通!我把这种方法当做正确的经验吧,这样以后就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选择策略了。多种正确的选择加在一起,那么就变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技能:比如不会摔倒地走路、吐词清晰地说话,以及其他更精妙的东西。当无数个技能结合新的经验在一起,就变成了全新的技能,我们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技能其实就是大量正确的经验。


      如果需求在现实层面是不被满足的,那么我们就会采用第二套满足方法:潜在补偿。潜在补偿的意思是指我们的潜意识观察到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给予需求提供资源,那么将会控制我们去做一些不由自主的行为来给予满足,比如情绪沮丧后的暴饮暴食以及长期没有和人沟通的自言自语。潜意识给出的补偿策略大概会分成两种,过激反应和消极反应。过激反应指的是在意识可控层面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尝试着用更加激烈的方法进行补偿。比如激将法的奏效就和被激将者的“自尊需要”不被满足,采取过激反应来回应自己的敌人;再比如情绪沮丧时我们采用暴饮暴食的方法来用饱腹感补偿情绪安全感的缺失。


      与之相对的,我们还有一套“消极反应”的模式来应对某些情况。消极反应指的是需求既然无法满足,继续投入资源到其中反而还会让更多需求的满足得不到保障,那么就采取自我压抑的方法来让需求表现得最低。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反应就真的无法让不被满足的需求翻身了,它只是在等待其他功能良好的地方找机会援助一下自己。


      在下方我会给出一张图来粗略谈谈太阳的需求模式(图1-3),这并不是一张完整的图,仅供举例。


《心理占星学入门》第一章:理论概述(3)适应性带来个人成长


(图1-3)


      同样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满足方法,我们未必一直能找到最好的。不管你喜欢用什么词汇去描述那个过程,都无法否认人的一生中是在不断“进化”的。许多占星师都在提倡更多的觉知和进化,那这个看似很有抽象的过程是怎样运作的呢?


      我的回答是不断去适应所处的环境。人类拥有地球上所有物种中最为发达的心智能力,我们不像是只会拱泥巴的蚯蚓或者被豢养的绵羊,面对不同的环境时我们都很容易发展处最具有适应性的方法去面对,当最终我们看似与时代融为一体,最具有生存力与竞争力时,便是完成了最终的进化。而星图本身提供的是我们的一张策略蓝图,每个人都用着不同的策略来适应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不完美试验品。幸运的是因为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没有一种策略是最佳的;不幸的是,有些策略会表现得很糟糕,注定被淘汰。我们调节改变自身满足方式的同时就是心智内部的进化(其实我更喜欢演化这个词),正确的满足方法会获得奖励,让我们去坚持,而错误的满足方法则会遇到惩罚,被迫放弃。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到了五个在当时非常离经叛道的新观点。分别是遗传、变异、繁殖过剩、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我们的心智内部不同的意见和方法其实也是在模仿生物界进行演化的游戏。


1.所有的行为最终会变成较为惯性模式延续下去,未来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在心智逻辑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类似于生物的遗传。这一条诉说的是我们人格的演化始终具有大的框架性,解释了我们几乎不可能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人。


2.我们那富有创造力的小脑袋瓜、在文化中不断的交流学习和误打误撞的运气始终在寻求新的道路尝试满足不满状态下的需求,这会给我们填充新的策略来进行尝试,这一过程类似于基因遗传中的“突变”。

3.相较于我们要去做出的选择,大脑通过学习、创造和保持习惯甚至是它们的混合提供给我们的策略永远是多过行为本身的,这很像是“繁衍过剩”。


4.所有不同的策略未必都有轮番上阵尝试一番的小机会,于是在心智层面上会展开生存的竞争,毕竟所有的行为都只能使用少数几种策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心智机器”有着庞大的可运用策略,就像是厨房仓库里丰富的配料一样,选择更多,组合更多,效果更好。


5..他们之间互相竞争角逐,最后由我们的潜在或者显性的意志力进行筛选。与生物学中的生存竞争所不同的是长期没有使用的策略的确会生疏,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在必要的时候会以潜在策略的方法重返舞台。


      不得不承认,人类心智并没有完全的无限性。很多人在诠释占星学的时候会带入宿命与自由的概念,但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的是几乎所有自由选择都是围绕着如何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并非是为他人谋取利益(尽管站在道德角度的利他行为看上去很像),如果有这足够的分析数据,那么就连自由意志也是可以推演的。历史上诸多的军事家与对政治富有谋略的人正是站在他人的利益角度去揣测竞争对手的行为,并且从中找到使自己获利的方法。可选择道路必然是有很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


      总结一句:我们人类本身的进化都是在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而进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