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流通纪念币,1984年10月1日发行,算起来已经发行了近三十年,但还有许多迷没有解开。例如该纪念币的发行量,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发行量是2041万枚,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的发行量是1995.3万枚,其中“大典”209.2万枚、“大团结”879.3万枚、“祖国万岁”906.8万枚(孙老师书中906.3万枚可能是笔误)。该币由沈阳造币厂和上海造币厂两个厂家生产制造,那么每个制造厂具体生产情况有是怎么样的?前几天现代钱币网上有关2014年马年流通纪念币发行的帖子给了笔者启迪,依据手里掌握的资料,对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生产情况分析如下:
本文推测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生产情况依据发行1995.3万枚这个数据,该数据应该包括普制币与精制币(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1995.3万是普制币,加上42多精制币,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41万枚很接近,但本文只依据前一种数据进行推导)。从实际的发行量来看,该币计划生产量可能是2000万枚,其中精制币40万枚,两个造币厂在精制币试制过程中,上海造币厂试制的精制币因图案有问题被否决,这样人民银行就调整了生产安排,确定沈阳造币厂生产三分之一的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包括精制币),上海造币厂生产三分之二的该币,这样安排也是合理的,因为精制币虽然生产数量少,但生产工艺复杂,所以就减少沈阳造币厂普制币的生产任务。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因为是首套流通纪念币,人民银行充分考虑纪念币的流通职能,所以三枚纪念币的生产量有很大差别。三枚币的计划产量可能是“大典”200万枚,占生产总量的10%,“大团结”和“祖国万岁”各900万枚,合占生产总量的90%。两个造币厂的任务分配可能是上海造币厂1340万枚,沈阳造币厂660万枚。
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总共发行1995.3万枚,目前没有上海造币厂生产该币数据资料,《沈阳造币图志》中记载该厂生产建国三十五周年普制币613.6万枚,精制币423492枚(按42.35万枚计算),这样计算出上海造币厂生产该币约1339.35万枚,与计划1340万枚数量非常吻合,按10%计算该厂生产的“大典”普制币的数量可能在134万左右,其它两枚普制币生产量可能各600万左右。精制币早期是礼品币,需要装帧发行,因此三枚精制币的生产数量应该是一致的,这样计算下来沈阳造币厂生产精制币是141164套(按14.12万套计算),“大典”币发行209.2万枚,扣除上海造币厂134万枚和沈阳造币厂精制币14.12万枚,沈阳造币厂生产的“大典”普制币为61.08万枚,与沈阳造币厂613.6万枚生产量的10%非常接近。“大团结”和“祖国万岁”币发行量出现了27.5万的偏差,目前还不好判断是哪个造币厂生产出现了偏差,也可能是两个厂都出现偏差,造成最后两枚币数量存在几十万的差距。
综上所述,建国三十五周年纪念币生产情况大致如下:上海造币厂生产“大典”普制币134万枚左右,生产“大团结”和“祖国万岁”普制币各600万枚左右;沈阳造币厂生产精制币约41.12万套,生产“大典”普制币60万枚左右,生产“大团结”和“祖国万岁”普制币275万左右。因“大团结”普制币与“祖国万岁”普制币实际数量有20多万偏差,现在还不能确定实际偏差情况,只能按平均值推测出生产数量。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