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怒”

(2021-11-30 06:31:59)
标签:

感悟

杂谈

想到哪说到哪(二十二)

关于“怒”

说文解字“怒、恚hui)也。从心、奴声。 如果单纯考虑声旁的话,古人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同声字?我查了查,发音为“nu”的字,几乎都从“奴”。奴,本义是奴隶,“罪隶依所从以持事是奴之范式。”恚的意思是心头有刻玉般的记恨。我宁愿相信,当初古人造“怒”字的时候,首先想到是奴隶受压迫后心头那种有如刻玉般的恨气、愤懑。看来仓颉对奴隶充满了同情。

 怒的本义是生气,气愤。衍义很多,譬如指“气势盛”等。我无力涉及其他,只谈作为情感的“怒”。

 在中国人常说的“七情六欲”中,“怒”排在“七情”的第二位,紧随“喜”之后。可见,人发怒是常有的事。

 发怒是七情中最激烈,直接发泄给对方的一种情感表达。喜,表现得再激烈,面容也好看,连显出的深浅不一的皱纹也在笑,让人看起来也舒坦。但发怒,声色俱厉,是情感表达中面容最凶狠最吓人的,眼睛再小也会瞪到最大发出寒光,既伤自己也伤别人。当然,所有的情感表达一旦过分,都会伤身。中医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康德说:“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实,无论是因别人的错误而发怒,还是发无名火,都是用自己的肝火来惩罚自己。《黄帝内经》讲:“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个“躁”一旦到了“暴躁”必然表现为很厉害的伤肝的怒。

 怎么止怒?千百年来,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忍”。“忍”仅仅防止了情感的剧烈表达,但怒气憋在心里,更能伤肝。有人提出用“修养”来止怒,但修养不是万能的,怒火一旦燃烧起来,修养得来的遏制力,如同纸,是包不住的。

 发怒的反义词是温和。人都喜欢温和,不喜欢发怒。温和,是心静的表现,想不发怒少发怒,就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心境温和,冷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种心绪的安静——在静中忏悔,在静中祷告,在静中参悟,在静中修身养性。入静,才能五脉具通入静,才能顺从天地规律,顺应天性,道法自然;入静,才能从容自然。天下真滋味,只有静者才能尝出来。有人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何以后悔?冷静下来细想,才明白只有在和谐甚至妥协中才能化解不快和矛盾。

 心静一时不难,心静一世何其难,人不发怒难上加难。就连柔弱温顺的书呆子,一旦“被守钱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吴敬梓《儒林外史》) 

 “怒发冲冠”最早出自于庄子的“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面对强盗,面对入侵之敌,面对外来的围堵挤压,不怒就是没有血性,“怒发冲冠”才方显英雄本色。这时的怒,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怒了,而是一种坚强意志的表达,民族气节的表现。岳飞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怎能不怒!这种愤发自心内,尽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诗句中。

 愤怒出诗人。陆游就是一位从忧愤中诞生的爱国诗人。目睹权妥协苟安腐败无能的现实陆游写了《书愤》、《诉衷情》、《关山月》等诗词,“悲愤积于中”,是一种家国情怀之怒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写道:“到处可以看到高傲的洋大人的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的身上飞舞;到处可以看到饮得烂醉的水兵,沿街寻人殴打;到处可以看到巡捕手上的哭丧棒,不时在那些不幸的人们身上乱揍”方志敏怒呼:“中国人真是一个劣等民族吗?真该受他们的藐视吗?我不服的,决不服的。”“中国人难道就能够低下头来活受他们的欺负不成?”

 方志敏在船上看到肥大头等人虐待穷人的情景,怒不可遏,怒发冲冠,“‘打!’我气愤不过,喊了一声。”“‘打!’几十个人的声音,从站着观看的乘客中吼了出来。那肥人有点惊慌了,赶快移动脚步,挺起大肚子走开”。

 这就是民族大义之怒,这就是反抗压迫之怒,这就是正义之怒。这种怒就是有血性的怒,就是共产党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


关于“怒”

怒火冲天

(电影截图)

2021年1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愁”
后一篇:对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